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族风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生产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建筑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石刻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农耕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饮食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服饰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语言
毛南族有本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族的文字,他们历来学习和使用汉语。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语音、语调、语序以及基本词汇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壮语、侗语、仫佬语和水语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尤其与水语更为接近。由于毛南人民长期与壮、汉族人民密切交往,所以许多人都能操壮语和汉语(柳州官语),毛南族还借用汉字的音义记录毛南语,创成“土俗字”,用来记录本民族的民歌和祭祀用语。
毛南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崇拜。
环江县有毛南语、壮语、汉语、苗语、瑶语、仫佬语等种语言。壮语使用人口最多,约占全县人口70.4%。其次是毛南语,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16.8%,主要分布在上南、下南两个乡。汉语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9%,主要分布在思恩、川山、东兴、龙岩、洛阳、驯乐等乡镇。苗语、瑶语、仫佬语3种语言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2%,主要分别分布在驯乐、东兴、长美3个乡。在这里只介绍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毛南族语言。毛南族自称为ma:u4ma:n6,主要居住在上南、下南、洛阳、川山、水源、木论、思恩等乡镇,共有5.48万人,其中上、下南的毛南族人口最多。毛南族聚居区内,特别是在中、下南一带,毛南语是毛南族人民之间的主要交际工具。长期以来,毛南族人民与毗邻的汉族、壮族人民有密切的交往,大部分人都能听懂或能讲汉语和壮语,尤其在上南乡,大部分青少年都用壮语进行交流。
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它同该语系其他语言有很多共同特点。例如在语音方面,每个音节都由一定的声母、韵母结合而成,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它的8个调类分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分别为第1调、第2调、第3调、第4调、第5调、第6调、第7调(分长、短),第8调(分长、短),这点与汉语很相似,其他如元音分长短,都有i、u、m、n、T、P、t、k八个韵尾,也是毛南语和该语族其他语言及现代汉语粤方言的共同特征。在词汇方面,有很多同源词。语法方面,同该语族诸语言一样,它的基本语序也是:主语+谓语+宾语;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数词和量词外,其他修饰成分一般都放在中心词之后;有一定数量的虚词,虚词的使用和语序一样,在语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相当多的量词,量词有表示数量和区分事物类别的功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