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么立意深刻

如题所述

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观点的与众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做到深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挖掘材料的核心内涵,张扬个性;对材料中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对材料的核心立意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利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立意;多角度立意,筛选能深入论述的点展开。

抢分策略一:对核心概念进行拓展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都能从中挖掘出核心概念来,为了使我们的立意更深刻,我们就应抓住这核心概念深入拓展。
中心事件或核心概念往往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2013年北京卷: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动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很明显,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手机”。而“手机”这个概念承载着新媒体、新科技,甚至是新的沟通方式,新的思维方式的功能。
再如2012年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很明显,其关键语句是“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有相当多的同学就立意为“活在当下”,但大多为平庸之作,究其原因,多数文章是在平面上滑行,没有对活在当下的“当下”进行深入的拓展。下面一篇文章就做得较好。

活在当下
广东一考生
这是一个薄雾弥漫的夏晨,窗外,田园里,一团雾气袅袅上升,盘旋,然后化作一阵气泡,消失在半空之中……忽然觉得,这一刻,活在当下,挺美。
也许是被当下的美景所吸引,手中拿着的书不经意滑落于指间。把《堂·吉诃德》拾起,忽然想到,这书的主角——诃德,领悟哭笑不得的诃德,到底想活在哪一个时代?
我想他是想活在旧时代中骑士时代的,那是一种怎样有趣的生活?他可以骑着毛驴当骏马,指着风车当勇士,其中的单纯与疯狂是无可厚非的,也许也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们心里所向往的。汤因比也曾说,他想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正如诃德被骑士小说里的情节吸引一样,他也被那里丰富的文化所吸引了。他们都愿活在当下,过去的当下……
然而,他,诃德,却极度向往着将来的荣誉与地位,成为皇帝或岛主。那么他该活在将来。活在将来,我从来未曾渴望过,并觉得那是一个极不现实的念头。但伊雷娜也愿,活在未来的世纪里。也许是觉得那是个有趣而且有用的时代吧!他们都愿活在当下,将来的当下……
我沉默了……
活在过去,抑或将来,是出于怎样的念头?抑或一切都无理由可言?也许是觉得过去和将来都比现在好。这又让我想起居里夫人说过的一句话:“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缺而且有用的生活。”是的,我想,纵然过去令人回味,将来令人向往。但,活在当下,也可以是人生绚烂的一笔。
可不是吗?诃德也曾活在当下。当他亲爱的外甥女喂他喝药的那一刻,他也曾许诺,不再痴迷于其实小说,他获得过温暖。张爱玲说过,于千万年之中,恰好赶上了。当下,我们赶上了我们所爱的人,所有意义的事,那么活在当下,当然也是人们应该认识到的。
活在当下,及时回首身边的人,及时珍惜身边的事,及时领悟身边的事,那么,今天,却已省却无数个昨天、明天。
活在当下,也许会有些许无奈,有些许挫折,有些许不快,但看见你窗外夏日的阳光倾泻一地,当下的美景又怎能忽视?一切看着很美好,只因,活在当下。
这篇优秀习作,除了首尾呼应,条理清晰;文字亲切随和,通过自己的举动、想法来串联全文;最重要的是对“当下”这个概念的创造性解读,将当下理解为“过去的当下”、“将来的当下”和“现在的当下”。将“当下”的概念拓展开来,令人耳目一新。不但扩大了论述的面,在立意上更高人一等。也因此能从全省几十万写“活在当下”的作文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对核心概念的拓展,我们还可以挖掘其引申义与比喻义。如有同学以“底线”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概念,在拓展时,就抛开“底线”的本义,而从其引申义,事物的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出发论述,取得较好的效果。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的界限。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超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二氧化碳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实施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伦理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抢分策略二:对材料中的观点进一步阐释

我们很多同学在立意的时候,基本上是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句子展开,然后论述它的正确性,整篇文章都是在平面上滑行,没有深度。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在材料中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如有考生这样行文: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由此看来,唯有善于赛跑,才能赢得时间,跑出更多路程,彰显出魅力的人生!
善于赛跑,要赢在起跑线上!……
善于赛跑,不能输在弯道上!……
善于赛跑,必须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这是2012年福建高考一篇优秀作文,从审题立意上看,是没有什么难度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材料的后半句“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来行文,但一个省几十万考生的立意都雷同,难免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审美疲劳。这位小作者却独辟蹊径,从材料提炼出“唯有善于赛跑,才能赢得时间,跑出更多路程,彰显出魅力人生”这一观点的。观点没有脱离材料,又能适当的延伸、拓展,提出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对材料中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释,要注意在行文的时候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而是在文中不时地点出两者间的联系。如下面名为《相信自己,警惕同化》的文章:
在天才的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我们舍弃它,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相比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但是,正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让它变得如此独一无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微光,相信自己,警惕被同化。
相信自己,相信微光。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与别人的不一样,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想法不一致,但“与众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自己想法的理由,对别人的盲从与对自己的不自信让我们一次次失去成为“天才”的机会。当你看到别人将你曾经的想法变为现实,而你自己又无所作为时,你是否也会感叹当时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由此看来,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脑中那闪过的微光,这也许是你成为天才的关键。
警惕同化,奋勇创新。
何为“同化”?同化就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看法,……“同化”可能使整个世界大同,人们都没有新的想法,毫无创新可言,社会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将直接导致整个世界的停滞不前。
纵观我们的社会,同化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天才,就要另辟蹊径,警惕被同化,不断创新,走自己的路。
自己的东西,正因为它是自己的,它不属于别人只属于自己,所以才更显得如此珍贵,那是区别天才与庸人的重要标准:天才坚持它并发扬它,而平庸的人舍弃它,最后又追悔莫及。俗话说,天才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人没有吃过“螃蟹”,并不代表“螃蟹”不能吃,不好吃。
相信自己,相信脑中闪过的微光,警惕被同化,中国一样可以有乔布斯,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这篇文章的立意很新颖,从材料中的人们之所以舍弃“微光”是因为它是自己的东西出发,将立意定为“相信自己,警惕同化”,从千篇一律的“抓住心中的微光”的观点中凸显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从原材料中的某句话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论述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材料展开。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多同学在行文的时候会只抓住为什么要相信自己,警惕同化,怎样才能做到相信自己,警惕同化,如果不相信自己,警惕同化又会怎么样,产生怎样不良的后果等,而完全抛开原材料中的“微光”。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显然技高一筹,既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又与材料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第一个分论点直接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微光,与材料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可惜的是,小作者没有将这个贯彻到底,其实第二个分论点“警惕同化,奋勇创新”同样与“微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小作者没有点出,造成文章后半部分与材料所能得出的观点有点游离,不能不说这是一大缺憾。其实只要稍微修改,点出“微光”,即可与材料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不给人偏离材料旨意的感觉。
如倒数第二段,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正因为它是自己的,不属于别人,所以才更显得如此珍贵,才懂得去认真把握,那是区别天才与庸人的重要标准:天才坚持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并发扬它,而平庸的人舍弃微光,最后后悔莫及。俗话说,天才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他们更是能把握心中闪过的微光的人。别人没有吃过“螃蟹”,并不代表“螃蟹”不能吃,不好吃。同样,别人没有过的微光,不代表这个微光没有意义和价值,你抓住了这个微光,坚持它,发扬它,奋勇创新,你就是那个吃“螃蟹”的天才。
修改后的文字与“微光”之间有极大的联系,同时观点又与众不同,可以说这样的文章定能鹤立鸡群。

3.注意从横向、纵向进行联系

横向联系,指空间上处于平列状态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在这里我们指的是在立意时从自己联系到他人,个人联系到社会。
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材料: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肯定母亲行为,歌颂母亲悲悯情怀,感慨这种人文精神在当下的缺失;或者谈“善心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然后引申到当下社会上善心的缺乏,以及对表演性质的慈善行为的批判。这就是从横向上拓展,使立意更深刻。
纵向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相序并有某种隶属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这种联系揭示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或展示不同等级和层次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关系。我们结合具体的文字进行分析。
在莽莽山林里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地巡视的老计,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的身上有一种高贵,一种无须证明的高贵。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工作卑微低下,恰恰相反,他把巡山当成一种神圣的工作,因为铁路安全事关千万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的敬礼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和修养的表现,更是本身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显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平凡的工作,只要你尽心尽责去做,也会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人可以用生命来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本身造成的,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不屑做一些“低下”的工作。其实,任何职业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穷人的圣母”之称的德兰修女,倾尽毕生的心血来帮助穷人,她做的是是所有人都能做但都不愿或不屑去做的事。但她始终如一地像老计那样在坚持自己的工作。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尽管他们的工作很卑微。不要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但也不要看扁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信念。
人的灵魂的高度是由思想决定的,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取决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问心无愧,用自己的方式去或者,实践自己的人生,获得心灵的充实。这样看来,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才子卖猪肉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他不过是比人们更早地认识了生命的本质,像老计那样回归了人性的本真,从而坦然地面对别人的不屑或讥笑。
这是北京一考生的文章节选,显然小作者就是从纵向的角度去立意的。小作者从老计的平凡行为上,看到其灵魂的高度,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但小作者并不满足,而是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本真、人性本真的思考: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用生命来提高灵魂的高度;人的灵魂高度由思想决定,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取决于自己。正是有了这样纵向的联想和拓展,才让文章显得有深度。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在从材料出发引申出较为深刻的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材料的旨意,去分析和论证另一个观点了。而本文作者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不时地点出论据和论证过程中和材料中人物相同或相似之处,使得文章紧扣材料的旨意。

4、利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相对面、甚至反面切入。如2013年浙江卷,材料如下: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著者注):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我们既可以从正面,也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切入,围绕孩子世界的童真、纯粹等展开;也可以从孩子的相对面,如大人、社会等角度切入,围绕净化社会环境,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家长卸下功利的外衣,不要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评判孩子等。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反面立意,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从立意上取胜。2013年新课标卷,绝大多数考生会根据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出发进行立意,这句话是“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由此得出勇气决定一切等立意。但多数人都这样立意,难以出彩。但如果从反向思考,指出这样的成功事例可能是孤例,决策应对失败的风险做充分的估计,这样的立论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9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要善于感悟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同学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面临同一个题目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就是感悟的差异。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自然就会视写作为畏途。
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的文章来,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要做到深思,就必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辩证分析,自己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河南一考生的《自信和倾听》中,诠释自信与倾听,字字珠玑,描写深刻,让人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词优美,分析透彻,刻画深入,笔风有力,让人心悦诚服。结尾更是点明主旨,耐人寻味。飘逸的行文中,却收获到了深刻的道理。河南一考生的《第四回》运用陡转、对比、照应等艺术手法,精心构筑情节,揭示主题。对待别人议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个有着相同遭遇的小人物的苦乐人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