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风雨拼音版

如题所述

处暑后风雨拼音版如下:

chǔ shǔ hòu fēng yǔ。jí fēng qū jí yǔ,cán shǔ sǎo chú kōng。

处暑后风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yīn shí yán liáng tài,dōu lái qǐng kè zhōng。zhǐ chuāng xián yǒu xì,wán shàn xiào wú gōng。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ér dú qiū shēng fù,lìng rén yì zuì wēng。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1、译文:迅疾的秋风驱赶着骤急的秋雨,将残留的暑热一扫而空。因此意识到炎热与清凉的姿态,都在极短的时间之中到来。纸窗嫌弃有缝隙,怕风雨吹打进来;丝织团扇自嘲风雨凉快,自己没有功劳。儿子读着《秋声赋》,令人回忆起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来。

 2、赏析:这是宋末元初大诗人仇远的一首处暑诗。以其直白素朴的语言,诙谐幽默的诗风,动人的爱国情怀,遂成处暑节气难得的佳作。这首诗显然是诗人经历南宋亡国之痛后有感所作。处暑后的风雨,让人不禁想起蒙古铁骑挥军南下的场景。

首联,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一个“疾风”,一个“急雨”,说明天气变化之快,也说明改朝换代变化之快。一个“扫除”,表面是写秋天处暑的清凉取代了夏天的炎热,实际上说明元代的施政纲领与大宋迥然不同,不注重知识分子,实施不同的民族政策,将南宋的贵族之气,文化之气,经济之繁荣,一扫而空。

颔联,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炎凉”二字,是全诗解读的关键。这里的炎凉,不仅仅是说天气的炎热与凉快,更是说朝代更迭之后,世态的炎凉。俗话说,世态本炎凉,人情薄如纸。这在乱世更能体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越是在乱世,越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

颔联,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一个“嫌”,一个“笑”,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巨变的历史风暴中,有些人“嫌”,有些人“笑”,有些人坚贞不屈,有些人投机取巧。道不同,不相为谋。字面上看,则是因为风雨太大,所以纸窗嫌弃有缝隙,让风雨打进来;因为风雨太凉,所以扇子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尾联,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这一联意蕴更深。“秋声赋”,是欧阳修的著名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化的高峰,是一个朝代的文化标识,可是元代这个不注重文化的朝代,哪里还能写出《秋声赋》这样的名篇,出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呢。时代不同了,生存的土壤自然不同,取消科举考试的元代文士,只能将满腹才华献给元曲了。

表面上是追忆醉翁欧阳修,实际上是追忆大宋王朝。由此可见,这首处暑诗表面写风雨,实际上写炎凉,最终却是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可谓一唱三叹,隽永无穷。


作者简介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仇远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宋末即以诗名与当时文学家白珽并称于两浙,人称“仇白”。他好交友,与赵孟頫、戴表元、方凤、黄洪、方回、吾丘衍、鲜于枢、张雨、张翥、莫维贤等文人墨客均有来往,互相赠答。

方凤在《仇仁近诗序》中说:“仇远作诗,近体学唐人,古体效法《文选》。”仇远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如《采薇吟》、《和范爱竹》、《题赵松雪迷禽竹石图》、《挽陆右丞秀夫》、《怀古)、《凤凰山故宫》、《朝天门城角》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