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顾客的立场来说,什么样的销售最让人喜欢?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理念。

在销售工作中,就是因为双方的利益不同,立场自然不一样,我们和客户之间存在很多必然的冲突。比如:


你是在为自己的销售业绩负责,客户是在为自己的采购行为负责。

你是在为自己的收入而打拼,客户是在为自己的责任而努力。

你是在为自己的产品鼓掌加油,客户是在看各个供应商在不同赛道的表现。

你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磨破嘴皮,而客户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综合收益而煞费苦心。

你心里可能比谁都清楚你的产品,而客户却会因为你说的天花乱坠更犹疑不定。

你很不情愿告诉客户你的产品缺点,而客户最关注的就是他的使用安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常常为了开拓和维护客户烦恼不已,高高在上的客户,常常人为设置很多障碍,让我们在竞争中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钻进铁扇公主的心里,看看客户到底在想什么?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就像我们平时销售培训所说的,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客户,以此为出发点,你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角。

其实我们平时都有很多这样的亲身体会,因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作为销售人员,我们也常常以客户的身份去消费;

举个简单的购买大件的例子,比如说,你想换一辆汽车,你会怎么做?
作为消费者来讲,首先我们会有一个最基本的购买需求的激发点,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换车?
这一点是我们消费的原始动机,甚至于也是决定我们最终车型选购和成交的最重要动力。

如果我们不告诉4S店的销售人员我们的动机,就很有可能会各种各样的推荐所包围。

没有销售会说自己的产品有多差,所有人都会说自己的产品好,自己优势,带给客户的利益,但这些与客户内心的动机能关联吗?

未必!


你说你的产品性价比高,其实我想要的是把车当成我的身份象征。

你告诉我你的车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我其实可能仅仅是要一个代步工具。

你告诉我你的车多省油,其实我内心想要的是纯电动汽车。

所以,作为消费者,购买心理动机其实是最为关键的,而很多销售人员却很少去关心这点,而把客户口头上的要求拿去和自己的产品匹配,你会发现,即便是你说的天花乱坠,客户依然会无动于衷,因为,你没有触达客户内心深处。

作为消费者来讲,如果销售人员不问,我们几乎不会主动告诉销售我们真实的动机,而只会很模糊的谈我们的需求,诸如我们希望要一个20万左右、省油、一线品牌、性价比高、最好保修时间长等等。我们所描述的是一个我们内心的基本想法和期望,但是并不了解我们的这些期望和想法是否可行,到底怎样实现。

甚至于我们根本也不清楚,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车型,我们所描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像素描中的轮廓一样,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线条,离立体的光影写实效果还差得很远。

我们所需要的,是销售人员能够把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而首要的,就是将这个素描的线条补充完整,体现出我们完整的想法,虽然细节并不全;

落实到销售中,就是需要销售能够更为专业,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我们来买一款车,而不是一定是先必须买他们的车,这个观念是很多销售人员忽略掉,但对于客户最为重要的合作理念。

那就是:你首先是在帮客户购买,灌输给客户你的购买的观念和标准,让客户接受你的理念,而不是你的产品。

这是从消费者角度给销售人员的第一个忠告:先让客户接受理念,而不是你的产品。

如果把顺序弄反,你最终还是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滔滔不绝介绍你的产品后,不得不返回客户的购买流程第一环:梳理客户的购买的观念。

事实上,这个阶段,才是销售高手体现其专业性的关键所在,通常被大家所忽略的部分,才是销售之间真正的差距所在。

在让客户接受我们的观念之后,关于客户的购买,我们就需要将着力点放在客户的动机之上,动机才是客户购买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就是之前所说的,了解了如何选车,接下来就需要的是选择什么车,而选择什么车,是由我们买车的动机所决定,我们我们的动机是为了以后自驾游更为便利,那么很明显销售再怎么推荐多高性价比的小轿车,都很难让我们动心。

直到销售问我们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买车”

这才是核心,买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为什么买?”,只有了解这一点,才真正了解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关注点,也能够更为准确的推荐适合的车型和款式。

这是从消费者角度给销售人员的第二个忠告: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注重所购买的产品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的匹配度和价值表现,而并不是在意这些产品本身所具有的过硬的品质和超高性能。

再好的越野性能,如果只是在城市道路使用,你会发现,它体现的大部分是高油耗的缺陷。

如果我们注重自驾,那么越野的性能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而如果我们注重使用成本,那么低油耗显然是核心的标准,而如果我希望环保,混动和纯电动更符合我们的观念。

在实际的购买中,面对然我们消费者眼花缭乱的选择,我们首先想找的是一个靠谱的、信得过的帮我们购买的人,如果这个人不是朋友,那一定是我们信得过的销售,我们不一定在信得过的销售哪里买东西,但是我们更不会在我们根本不相信的销售那里买东西。

最终我们选择的是什么产品呢?有八个字可以准确的概况真实的期望场景:
乘兴而去、满意而归。

当同质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影响的不仅仅是供应商,因为同质化的红海竞争,是最为惨烈的竞争方式,最终大部分人会赔本赚吆喝。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越多的同质化选择,更是让我们陷入一个难以理性决策的状态中犹豫不决。

不信看看这张图,你会如何选?

理性告诉我们,和两个习惯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为什么会选择第一个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感觉第一个比较新鲜,新鲜的西瓜我们会潜意识认为可能更甜,水分更多,更解渴。

所以,在理性之外的感性,很多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决策的方式,人都是感情的动物。满意的购物体验才是我们追求的消费方式。

这是从消费者角度给销售人员的第三个忠告:作为消费者,理性决定的是我们的采购标准,而感性才是决定我们每项标准的得分!

得分最高的,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但是,我们往往因为感性对类似的产品,打出差异很大的分数。

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需要的是我们销售人员首先在观念中清除“我“的位置,替换成“客户”的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客观的看待客户购买这件事情,你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换位思考,否则,我们很难进入客户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

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客户购买背后的“动机”,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是能迎合客户的购买动机,注重客户“为什么买”比“买什么”更为关键。

再好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了解客户的购买动机,那只能是你的一厢情愿。

最后,出色的客户体验才是达成交易一块“敲门砖”,一定程度上说,用户体验的完美,就是竞争的胜利。

记住一点:理性决定评分标准,感性才能决定打分。

第2个回答  2021-01-27

1、犹豫不决型

通常这种客户不会立马下决心;常常表现为顾虑、不安,害怕自己考虑不周而出现差错,并希望有人当参谋。

应对技巧:接待这种类型的客户时,销售人员不可马上直白地推销客户所需的产品,而应先实事求是地介绍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情况,让客户自己从中作比较后,再选择产品。

2、喜欢挑剔型

此类客户购物向来谨慎小心,担心上当受骗,所以会提出一些超出别人正常思维的问题和细节,以消除内心的顾虑,同时满足自己心虚的心理。并对销售采取苛刻、强硬的态度。

应对技巧:首先接受客户不良的情绪,允许客户发泄心中的不满,仔细地倾听客户的“挑剔”,让客户感到你在尊重他。

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来理解客户挑剔的原因,让客户感觉你已经与他在“同一频道”。避免责备客户,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道歉。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

3、傲慢无礼型

此类客户往往目空一切,看似“高大上”,其实不一定。他只是很喜欢别人奉承他、夸赞他和恭维他。

应对技巧:暂且把你自己忘记,此时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切忌不能和顾客在沟通中发生冲突,要知道,你赢了,沟通就终止了;你却输了,可能客户会给你“惊喜”!

所以,让他觉得你是真心推捧他,他的自尊心才能得到满足,此时成交才有可能性。

4、牢骚抱怨型

这种类型的客户遇到一点不满就牢骚满腹,抱怨不已,非常固执。

应对技巧:对于这类客户,千万不能回避,因为这时客户享受的就是“发泄过程”所起到的快感。倘若你试图阻止客户表达他的感情,你反而会使他恼羞成怒,情况会更糟。

因此,聪明的销售通常会选择沉默,让客户知道你正在听他说。当他发泄时,你要不断地点头,不时恰当地“附和”客户,并保持眼神交流。不要觉得说受委屈,如果每次都要去置气,真的不划算。

第3个回答  2021-03-09
在很多人眼里,销售就是那种天天打骚扰电话的推销员,但好的销售员会受到顾客的喜爱,比如销售员知道目前顾客的需求,给顾客推荐最适合的产品,而且不会过多的纠缠。
第4个回答  2021-03-09
作为顾客,在我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回答,在我想了解产品的时候再进行推荐,这样就让我喜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