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过去的平鲁职业中学:文/李生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那日,久违的好友赵继勇和他的同事胡美荣、孟晋荣受职业中学领导的委托来找我。继勇说:“职业中学准备编写校史了,你是原职业中学校长,你就写写在职业中学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吧,同时也提供一些编纂校史的资料”。

        我在职业中学第一副校长、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七个春秋,这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曾经为之恪尽职守,付出过艰辛,也享受过成功喜悦的生命历程。

        作为这块热土上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七年中的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对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受,有责任,有义务作出回忆,于是我欣然允诺。

        就这样,我穿越时空又走进了过去职业中学的岁月中。

        依稀记得是1984年9月的一天,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尹士尧同志对我说:“县委郭文斌书记让你今天下午去一下他办公室”。

        郭书记找我有什么事呢?带着疑惑我去了郭书记办公室。郭书记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我谈话就像和老朋友话家常一样娓娓娓道来,其实我并不认识郭书记。

        他说:“咱们县里新建起个职业中学,常委会研究决定让你去那里任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如果你同意,回去把现在的工作交待一下,明天就上任吧,职业中学是新的工作,你要努力把学校办好”。

        我说:“郭书记啊,我对职业教育一无所知,恐怕弄不好,还是让别人去吧”。郭书记说:“去吧,不懂慢慢学”。

        话说到这里我已无话可说,是命运造化?还是天道酬勤?我怎么忽然由小学校长变成了中学校长?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已的下一页是什么,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往后翻。 郭书记谈话后,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就走马上任了。写到这里,我覚得应该简略地回顾一下职业中学的历史了,以免数典忘祖。

        职业中学校址位于井坪北,大沙沟南岸,距井坪约五华里处。当时偌大的北坪,只有职业中学一家,偏僻、荒凉,经常停水、停电,办学条件很艰苦。

        建校初共有平房48间,教职工18名,学生两个班,一个叫农牧班,学生18名,一个叫英语班(师范班),学生59名。

        副县长孟湖同志兼任名誉校长,我是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戌占怀同志为党支部书记,王取玺、王焕为副校长,张日华是教导主任。

        文化课教师9人,清一色小青年,大部分是雁北师院毕业生,职业中学是他们工作的第一驿站,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着知识青年的活力和智慧。

        后勤人员年龄偏大,但他们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忠于职守,克已奉公,勤劳俭朴。

        去职业中学的路值得写上一笔,坡很长很陡,特别是一到严寒的冬天,如果路上冻满了黑脸冰凌,骑车走在路上,那可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上心惊肉跳,生怕跌倒。

        我和我的老师们像当年的红军长征一样,到1990年9月我调离时,就走了大约30000多里。他们开玩笑说:“我们这是像红军学习,走两万五千里长征啊!”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第一代职业中学人就这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20多里,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酷暑,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艰苦创业。时至今日,我对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中学究竟该怎么办?我们曾先后去了省教委职教处,去了雁北行署教育局向同仁们请教;同时还去了省内外职业中学取经、学习;当然也找了有关文件、资料学习、研讨。

        在不断学习、探索、实践中,我们联系本县的实际情况,找到的第一条路:那就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只有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产销对路”、“培养与使用”衔接。 要使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适应性,就必须十分重视社会调查,从1984年开始至1990年,我们每年都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和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准确而祥尽的了解。

        根据需求我们先后设置了采煤、英语、财会、妇幼医务、矿山机电、陶瓷工艺、服装裁剪制作等专业,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

1984年,根据学校对英语教师的需求,我们设置了英语专业,重点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

        这个班的学生胡美荣,1986年至1994年期间,在窝窝会中学任英语教师,她所代班的英语单科成绩曾连续五年获得全区中考第一,被破格专为公办教师,被省教育厅授予骨干教师,市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等称号并被评为高级讲师。

      这个班的贾志刚现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唐兴平是朔州市一中火箭班的英语名师;赵丕森是李林中学英语名师。

        据不完全统计,像这个班现任平鲁二中教导主任的郭永亮等24人,通过不同途径,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都成为区直中小学在编的优秀英语教师,有的甚至成为学校领导。学生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人们不会忘记英语教师薛振彪、班主任刘海及其他老师们,他们功不可没。

      从1985年开始,我们根据乡镇煤矿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设置了有关专业。

        经过几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煤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学生许多人都成为煤矿的技术骨干,至今仍活跃在煤炭战线上。仅煤矿测量班就有刘保国、孟君业、陈国林、杨义等就职于各个煤业集团;有的把事业发展到了外省市:王尚义在陕西渭南,刘振雄在运城,据学生讲在外地发展的还有很多人。

        学生曹建新利用一技之长大胆创业,先后在内蒙等地建起了煤矿和铁矿,成了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

        人们不会忘记,煤炭专业课教师赵勇、李世平、侯润、赵伟、崔启、徐平等放弃煤炭行业的优厚待遇,甘愿到职业中学这个办学条件很艰苦的地方任教,这本身己经是一种高尚、无私的奉献了!

        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大胆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许卫东、杨博文等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有许多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人就怕没两下子,只要具备了一种本领,就不愁没有自已存在的市场,只要把人和事都做好了,走遍天下都是过硬的王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我们探索的第二条路就是:必须走联合办学的道路。

        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专业课师资,专业课教材,办学经费,实习基地,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仅靠学校一家唱独角戏,闭门办学是不成的,必须争取社会各部门的支持,走联合办学的路子。

        我们先后与煤管局、卫生局、计生委、陶瓷厂、乡镇局等联办了所需专业。

        联办单位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帮助解决了办学经费、专业课师资、实习基地,并积极联系毕业生就业等。他们帮助解决了专业课教师43人,提供了大兴煤矿、木瓜界煤矿;平鲁县人民医院、山阴县人民医院等20多个实习基地,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而且学到了实践本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第三条路就是: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种在职人员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平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煤,但乡镇煤矿矿长和在岗的技术人员大都没有上岗资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和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联办了“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分校就设在平鲁职业中学,平鲁职业中学又挂了一个新的牌子,即“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负责培训朔州市地区乡镇煤矿矿长和在岗的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代表省培训中心颁发合格证书。

        1989年5月25日,由时任平鲁区区长的梅金山同志主持,在区委会议厅隆重召开了“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开学典礼。

        省煤炭厅机关党委书记李丕权,朔州市政府秘书长雷功,朔州市教委主任李尧到会讲话,参加培训的矿长、平鲁区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在平鲁职业中学正式挂牌成立了。

        从1985年开始到1990年9月,先后举办全市乡镇煤矿矿长培训班3期,培训矿长122人;培训乡镇煤矿各类在职技术人员600多人,经考核全部合格。

          你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经过职业中学人的艰辛努力,我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渐入佳境,得到了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赞许,当时的许多工作时至今日仍值得回忆,其中不少对今天与明天不无借鉴作用。

        我校先后被雁北地委、行署授予“教育改革红旗单位”;被省教委授予“1987——1989年度山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

        在“山西省首批重点合格职业中学校长会议”上,我校作了《瞄准乡镇企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大会典型发言;在“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校作了《面向社会,走联合办学路子》的大会典型发言。

        1987年10月,经山西省教育委员会检查验收,平鲁职业中学成为“山西省首批重点合格职业中学”。

        1989年《山西教育》杂志第三期以《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为题,第四期以巜联合办学路宽广》为题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经验。

        1989年和1990年山西电视台分别报道了平鲁职业中学的事迹。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职业中学所以能被社会认可,都是靠职业中学人的一种精神,走过了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道路赢得的,不仅专业课教师,而且像文化课教师张日华、高君成、王平、贾志和、杨占斌、计振华、刘海、赵继勇、计常青等,他们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我至今对他们心存感激!

        后勤人员王希歧、李金华、吴承贵等为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1990年9月,时任平鲁区委书记的梅金山同志找我谈话,让我去李林中学任职,从此我离开了职业中学。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我离开职业中学时至今日,岁月的年轮已经走过了29个春秋了。

      曾经的平鲁职业中学在第一代职业中学人心中是一块净土,它在平鲁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代职业中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显得犹为弥足珍贵,愿这种精神永远得到传承和发扬。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给第一代职业中学人,献给对职业中学鼎力支持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物转星移几度秋,当年为了党和国家崇高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竭尽全力,艰苦创业的人们,有的己经垂垂老矣!

        有的已经渐进暮年;有的还没有等到我这个位卑职小的校长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就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春燕衔泥,白马悲风,为党为祖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

        我将永远铭记着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作 者:

李生财,曾是平鲁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中共朔州市党代会第一次、第三次代表。曾在《山西日报》、《山西教育科研通讯》、巜山西教育杂志》、《雁北报》、《朔州报》等报刊发表过有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