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浙江省遂昌县大熟村泥石流

如题所述

1 引言

灾害点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山坳中,大熟村有通村公路通达遂昌县城,直距约50km,交通条件一般(图1)。泥石流沟口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8°48′19″,北纬28°24′36″。

图1 灾害点地理位置图

2014年6月27日6~10时,受持续降雨影响,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冲沟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主流方向147°,初步估算方量约35000m3。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6月27日9点40分发生泥石流,主要由于27日早上集中强降雨(2小时超过100mm)引发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7户79间村民房屋倒塌、35户 123 间村民房屋受淹,约 100 亩农田、750m 防洪堤、600m机耕路及3座桥梁被毁,大熟电站严重受损,直接受灾人数18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20余万元(照片1)。

照片1 灾害点远景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区,标高在380~1300m之间,地势较陡,山体坡度在25°~45°之间。区内沟谷发育,切割深度在200~300m之间,沟道狭窄,两侧坡面堆积大量松散土,植被较发育,以灌木林为主。在大熟村一带为坡洪积山前斜地区,地势平缓,标高在400~450m之间,地形坡度在5°~10°之间,为村民砌筑的梯田,是当地村民重要的农业生产用地。

泥石流流域面积平面形态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上游汇水区属中低山,标高在650~1300m之间,最高在1307.0m,地形坡度在30°~45°左右,植被发育良好,主要为松木、灌木等。

泥石流冲沟区标高在450~650m之间,沟道狭长,沟形变化较大,平均纵坡降在250‰左右,横断面呈“V”形,冲沟两侧山体斜坡坡度在30°~45°左右,植被较发育,分布松木、灌木等。

沟口堆积区标高在400~450m之间,为坡洪积山前斜地区,地形坡度在5°~15°左右,地势较为开阔,主要为阶梯状旱地及水田,下游为大熟村村庄,往东侧即为周公源河床(照片2)。

照片2 沟口区概貌(镜向东俯视)

(2)地层岩性

本区及周边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茶湾组(K1c)、西山头组(K1x)、高坞组(K1g)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上更新统洪坡积层(

)和全新统冲积层(

)。

各地层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下白垩统茶湾组(K1c):岩性为深灰色英安质、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块状构造,出露呈中风化为主,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结构完整性较好,分布于区内岙头、黄旗门附近以及东部上半岭一带。

下白垩统西山头组(K1x):岩性为灰紫色块状流纹质含角砾岩玻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及灰黑色块状英安质玻屑晶屑凝灰岩组成,间夹厚层状含火山泥球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块状构造,出露呈中风化为主,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结构完整性较好,属坚硬岩类。主要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

下白垩统高坞组(K1g):广泛分布于编图范围,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晶玻屑凝灰岩,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沟道左岸部分可见基岩裸露,完整性较好,呈中风化状,右岸基岩出露较差,埋深较大,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差,两侧山体表层全—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0.5~1.5m,在右岸厚度较大,可达3.0m以上。

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广泛分布于山体表层,岩性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灰褐色,结构松散,碎石以中风化基岩为主,含量为10%~20%,粒径一般为5~15cm,局部大者可达25cm左右,左岸层厚一般为1.0~1.5m,右岸厚度可达2.0~3.0m,局部地段大于3.0m,结构松散。

上更新统洪坡积层(

):主要分布于沟口地势相对低缓地段及冲沟右岸斜坡,岩性为碎块石土夹砂,可见厚度在5.0m左右,往下游地势低缓地段厚度较大,一般为8.0~10.0m,灰褐色,结构松散,碎块石含量约50%,块径5~50cm,杂乱分布,次棱角状,岩性为晶玻屑凝灰岩。

全新统冲积层(

):局限分布于村庄东侧周公源河床内,岩性为块石、卵砾石及中粗砂,粒径0.2~0.5m,含量约30%;卵石含量约40%,粒径2~20c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其余为中粗砂及少量黏土。

(3)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褶皱系(Ⅰ)、浙东南褶皱带(Ⅱ)、丽水—宁波隆起(Ⅲ)、龙泉—遂昌断隆(Ⅳ)的中部,遂昌—平阳区域大断裂从场地北东侧外围通过。本区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南北向断裂次之,北东向断裂属华夏构造体系,为逆冲断裂,南北向断裂规模小,也为逆冲断裂,常截切北东向断裂,生成时代较晚,分布零星,较不发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区褶皱形迹不甚发育。基岩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节理和断层,总体发育程度一般,冲沟右岸地区较为发育。

(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调查,结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按岩土体成因、时代、岩性特征等,本区及附近出露岩土体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见表1。

(5)水文地质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全新统冲积、上更新统坡洪积和残坡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卵砾石,透水性较好,水量较好,分布于东侧周公源溪流沿岸地带,含水层厚度一般在3.0~5.0m以上,周公源水深一般为0.5~1.5m,汛期水位较高,深度在2.0~4.0m左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上游来水顺地势向下游镇区方向泄流。

山前坡洪积斜地区,含水介质以含碎块石土、含碎石黏性土为主,碎块石含量约50%,块径5~50cm,杂乱分布,坡洪积层分布不均匀,透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好,厚度一般大于5.0m,在8.0~10.0m,水位埋深一般在2.0~2.5m之间,水质一般。

残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层主要分布于山体表层,厚度一般较小,富水性差,仅在降雨后有地下水渗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水下渗补给,从高处往低处渗透排泄。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上白垩统茶湾组熔结凝灰岩、西山头组、高坞组晶屑玻屑凝灰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区内基岩以中风化为主,结构密实,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且以闭合状为主,连通性较差,富水性差,水量贫乏,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沿着节理、裂隙由地形高处往低处渗流,最后以补给第四系地下水形式排泄。根据区域资料,地下水对钢筋砼弱腐蚀性。

表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

2.2 灾害规模及影响范围

2014年6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本区6~10时过程雨量达107.0mm,且8-10时之间占70%以上),浙江省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冲沟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物质沿冲沟出口处一直堆积至村东周公源河床,堆积最大宽度约150m,最长处约600m,堆积厚度一般约0.5-1.5m左右,局部地段为2.0~2.5m,方量约35000m3(照片3)。

本次泥石流共造成17户79间村民房屋倒塌、35户123间村民房屋受淹,约100亩农田、750m防洪堤、600m机耕路及3座桥梁被毁,大熟电站严重受损,直接受灾人数18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20余万元。本次泥石流发生时,因预警及时,成功避让,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目前,大量泥石流物质堆积于红头岭脚至大熟会自然村东侧周公源河道一带,杂乱无章,影响着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照片4)。

照片3 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镜向上游)

照片4 冲毁村庄及有关设施(镜向下游)

2.3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1)泥石流所处冲沟纵坡陡,沟道狭窄、弯曲,沟内原本堆积有较多块石,沟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堵塞情况,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沟道右岸斜坡碎块石土厚度大,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近期持续强降雨,尤其灾害发生前过程降雨量达107mm,冲沟汇水面积达2.3km2,大量汇水难以及时、顺畅的排泄,沟道堵塞造成水位骤涨,源源不断的汇水冲刷坡面松散土体,造成土体下滑,夹杂原有碎块石在水动力作用下混合形成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日常巡查监测

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镇政府、国土所、村委员会安排了监测人,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放防灾明白卡,农民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2014年6月27日,遂昌县起动了强降雨预警,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灾害发生以后,县政府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组织受威胁人员紧急撤离和避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且安排赈灾资金救助受灾村民,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险调查。而且,灾情也引起了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后,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国土所、镇政府等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遵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现场指挥部,设置警戒线、警示牌,除抢险救灾队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使用电话、短信形式,紧急通知灾害区附近的生产人员安全转移到避灾安置点。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由于县政府及、国土、水利及气象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员积极应对、群众防灾意识强且积极配合,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居民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此次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遂昌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地质灾害应变能力,主要经验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作为“生命工程”的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多次部署和细化各项防灾措施。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学习传达贯彻,确保了在发布预警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安全撤离。

(2)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这是本次成功避险的前提。

(3)县国土资源部门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突出培训演练重点,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防灾工作效果。培训为识灾、辨灾打下了基础,演练为群众及时避灾赢得了时间。

(4)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责任,将各项防灾措施下沉至基层一线,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排查,强化监测人员履职尽责,狠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主动预防避让,着力提高基层操作层面防灾能力和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