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富人吗

如题所述

公知是富人。

公知这个词,大概是八十年代出现的。我懒得查了,反正大概就是那个时期,有点误差无所谓。

从八十年代,也就是改开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例如搞文艺的,搞经济学的,搞历史的,搞政治的,搞哲学的,搞法律的,他们自称他们为全体人利益说话,替公众发声,所以当时的媒体就把他们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或者叫公众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当时的媒体这样称呼他们,是吹捧赞美他们。在当时,公知是褒义词,意思是公知的胸怀宽广,大爱无疆,为全体公众服务。

写伤痕文学的作家,也在此内。大家看看,伤痕文学写的就是大众在前三十年所受到的伤害,替全体大众诉苦。这是替大众发声的吧。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觉得了,公知为全体人的利益说话,替大众发声,而我就是大众的一员啊,他们为我的利益说话,替我发声,这是好事啊,他们都是好人啊,我当然应该支持啊。

你要是这样认为,你就上当了。看问题不能看表面,不能看他们怎么说的,要看本质。

其实他们说的全体人,只是少数人,并不包括你。他们之所以要说他们为全体人利益说话,替大众发声,目的就是要抹杀阶级,故意把全体人说成是没有区别的一样的公民,用公民代替了人民,为资产阶级重生营造气氛,培育土壤。当时还没有资产阶级,而要让资产阶级在中国重生,就需要一个气氛,一种土壤,让中国人能够接受资产阶级王者荣归,当时的公知就是这个目的。而到后来,当资产阶级已经出现后,他们又继续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摇旗呐喊,保驾护航。他们说的博爱,让世界充满爱,不过是想瓦解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因为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天然痛恨社会主义,痛恨公有制计划经济,喜欢资本主义,喜欢私有制市场经济。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由于他们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以只要听公知说话,无论是哪个公知,不管是搞文艺的公知,还是搞经济学的公知,还是搞历史的公知,只要他们说话,无不丑化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不丑化苏联、朝鲜、前三十年,无不丑化马恩列斯毛,无不仇视斗争,无不夸赞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发达,无不为美国叫好,为民国招魂,无不抹杀文艺的阶级性,掩盖文艺为经济,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功能,不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拿伤痕文学来说,伤痕文学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描写中国人在前三十年受的苦难,让中国人痛恨前三十年的公有制大锅饭。

目的不很明显么,就是告诉中国人,公有制不行,公有制砖制黑暗,公有制效率低,公有制让人吃苦受罪。言下之意,就是私有制好,搞资本主义好,中国需要资本家带动大家共同走向自由民主光明富裕的天堂。这就是为资产阶级王者荣归营造气氛,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但是他们一概不承认伤痕文学是为了呼唤资本主义,掩盖真实目的。

那么公知为什么不说他们为资产阶级利益说话呢?他们傻呀,他们要说他们为资产阶级利益说话,谁还听他们的啊。他们说他们为大众的利益说话,多好听啊,这个幌子多漂亮啊!

倒是茅于轼说了一半实话,他说他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做事。不过,他说他为富人说话,后面还不忘加上一句替穷人做事,把穷人带上,意思是说他为富人和穷人,即为全体人服务。如果不带上这半句当幌子,光前面那半句,简直不能听,他也不敢说。

由于公知为全体人利益说话是假,为资产阶级说话是真,所以他们的话,工农大众越听越觉得不是味,他们的名声也就越来越臭了。现在的公知,已经由褒义词迅速变成贬义词了,这是他们自己作的,是他们的本质决定的。

相比较而言,前三十年被无产阶级称赞的知识分子不是公知,他们是有阶级意识的,他们叫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者叫人民知识分子,他们为无产阶级说话,为工农说话,不为全体人说话,他们的胸怀不宽广,他们说的话,创造的文艺,是要打倒资产阶级的,打倒资本主义的。

那么前三十年有没有公知呢?有,而且很多。如果前三十年没有公知,那么八十年代以后的公知是从哪里来的?公知茅于轼不就是从前三十年过来的吗?只不过在前三十年,他们不叫公知,而叫右派知识分子,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被批判被压制,不是主流。著名的“引蛇出洞”就是要引他们说话。你们不能总在群里潜水,得出来冒个泡,接受群员们的挑战吧。引蛇出洞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改割后,他们被解放了,都出洞了,迎来了春天,他们都活跃起来了,并且改头换面,以公知的面目出现,让工农欣然接纳了他们,吃香喝辣。工农还为他们在以前受到的批判叫屈。哎呀,这么好的知识分子,为全体人,当然也包括为我们工农服务的,这么好的知识分子,怎么能批判他们呢?当时的工农都这么想。原来的那些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及时换了思想的,也跟着他们吃香喝辣。不愿意换思想的,就都落幕了。

民国时期也有公知。梁实秋、胡适这些都是。他们都不承认为资产阶级服务,而说他们为全体公民服务,言必称自由民主博爱公平正义。似乎他们要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榨出自由民主博爱公平正义来。

兔死狐悲,公知惜公知,今天的公知当然都非常喜欢他们的前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