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方面阐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互证关系

如题所述

首先,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是凭借着汉字,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绵延不绝,得到完整的保存。地下的出土文物,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依靠由汉字记载的相关文字,其具体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确认。汉字使用区域广袤,年代久远,在悠远的时空中,文化积淀丰富而深厚。识字正是掌握和运用这种文化的惟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汉字忠实地记录了有史以来汉语的面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汉字通过以表形为特点的文字 , 地把汉语记录了下来。汉字和汉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汉字完美地记录了汉语 , 显了示其形体优美直观,为汉字发展 , 如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语因用汉字所记录而显得生动、优美。汉字在完善汉语的表达,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起着人所共知的积极作用。

其三,汉字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汉字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文化反过来不断地向汉字本身渗透。具体表现在汉字形体结构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所谓“六书”即六种造字法,无不以象形为基础。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是一种直观描绘事物的方法,注重图画性,显示出汉民族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

古代的书,一度是用木板做的,称“牍”;出版的“版”,招牌的“牌”等,都从“片”。由于书与木有关,古代的书签曾经也叫“检”,查找资料叫“查检”就源于此,“检字法”是查字法,“检”不能写作“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紧密的关系,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汉字里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也仰仗着汉字得以流传久远。汉字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任何文化的发明与记录都是在汉字出来之后进行的,所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古代的汉字是由结绳记事开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记号。然而通过这些方式记录的内容有限,人们就通过观察天地之间的事物,用各种形状表示意思,从而产生了甲骨文。甲骨文到了先秦时期演化成为篆书,极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书写太复杂,到了秦朝,逐渐演化成隶书,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字。我们从汉字的形成,一方面能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透过研究分析汉字,根据汉字造字的方式和内涵,我们可以窥探中华文化的特征。即我们可以从诸多汉字现象中,如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和演变,汉字的结构特点中,都可以找到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

汉字的历史于文化大抵是相辅相成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过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名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所以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先从文字入手,通过对文字的形成,文字的组成,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然后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此丰富的文化想要流传与传播,就需要文字这种可以容纳万物的载体进行记载与传播,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左转》《战国策》《论语》以及诸子百家等文献,都是通过汉字的记载才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提供文字资料。汉字也是解读和传递各地文化的工具,比如在我国很多的地方都有着本地独有的方言和文化,不是本地人一般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意。但是通过汉字的书面语言,我们可以很容的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方言等文化,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字承担着记载与传播文化的重任,汉字为人们提供一个研究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汉字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使得我们更能深刻且客观的了解到我们任何一段历史的兴衰,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衰,它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十分重要的大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