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十位文臣分别都有哪些人物?

如题所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姓皇族和士大夫共同执政掌权的王朝,现在对于明朝的好坏褒贬不一,网络上抨击明朝黑暗、腐败且不堪的网友有很多,喜欢且欣赏明朝有骨气、制度先进的也很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小编是喜欢明朝的那一拨,本文选出十位明朝著名的文臣并略作点评,供读者们阅读和参考。

十:或忠或奸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晚明时期的袁崇焕名气实在是太大,关于袁崇焕的功过一直被大众争论不休,挺袁派说其有轰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绝顶功绩,正是因为崇祯杀掉了袁崇焕才最终丢掉江山。倒袁派说正是因为袁崇焕擅自杀掉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后金乃至清朝从而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多次入关劫掠,且他极力实施的“辽人守辽土”政策也造就了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外辽东军阀集团,最终是辽东军阀集团的新生代代表吴三桂葬送了汉家江山。是非对错,读者可自行判断。

现在好多人把袁崇焕当成了武将,这个是不对的,袁崇焕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的文臣,在明朝崇祯年间,武将是不可能做帅臣督师的。袁崇焕背后的派系是晚明时期在政治和舆论上战斗力超级强的东林党,举荐他担任蓟辽督师的内阁次辅钱龙锡是东林党大佬,据说是袁崇焕老师的孙承宗也是东林党的顶级大佬。

九:南明朝首任内阁首辅史可法

史可法的入选并非是他对明朝在政治、经济或军事上有什么贡献,而是因为史可法是明朝第一个在任因抗清殉国的内阁首辅,他也和让后人遗忘不了的“扬州十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史可法并非能臣,在南明的拥立之争中,他和他所代表的东林党败给了马世英。被排挤到抗清前线后,不懂变通,在“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被叛将杀害后,拒绝收其遗子,使高杰部在看不到希望后烟消云散,失去了掌握这一支百战军队共同防守扬州的最后机会。又因为不通军事导致扬州迅速陷落,扬州百姓没跑出来几个,史可法被俘后做了英雄,求仁得仁,可倒霉的是扬州数十万老百姓。

八:青词大家、六奸之一的严嵩

能被《明史》列为有明以来的六大奸臣之一,严嵩也算是名留青史。现在也有为严嵩翻案的,其实明朝的内阁辅臣大多都差不多,他们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只要是能顶着皇帝干的,哪怕被皇帝杀掉,名声大概都不会太差,严嵩之所以被列为奸臣可能就是因为过于顺服嘉靖皇帝,没有很好的代表文官这个群体争取利益,《明史》评价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其实就是恨铁不成钢,你是文官集团的代表怎么总是皇帝说啥就是啥?你不是奸臣谁奸臣?

七:读书种子方孝孺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是个忠臣,他忠于建文帝,但他不是个能臣,他参与进去的建文帝智囊团队最终帮助建文帝成功的丢掉了江山。方孝孺是帝师,在当时是儒家的代表,正是因为他是代表人物,所以朱棣在不能用之的情况下定下了残酷的株连政策以震慑文官集团,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见方孝孺当时的影响力。一直到嘉靖朝的时候,嘉靖给一批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平反,可方氏一族已基本死绝,可悲可叹。

六:刚直的异类官员海瑞

海瑞可是大大有名的清官,在民间和包青天齐名,海瑞从嘉靖皇帝到万历皇帝共为官三朝,生前最大的官也不过做到四品,在当时他是官场的另类,不过由于他的“刚直”太出名,导致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上书骂过几次皇帝都还没事,不光骂皇帝,他还怼首辅,徐阶、张居正他都敢怼,怼了后人家还不好拿他开刀,因为他是唯一的被朝廷树立的清廉和道德标杆。民间所谓的海瑞斗严嵩是不靠谱的,海瑞的官职太小,他还没资格和严阁老掰手腕。

海瑞是那种为心中的“道”可以不顾一切的人,据说他几岁的女儿因为肚子饿拿了人家一个饼,结果被他活活的把女儿饿死。这个太不可取了,当然也许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有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执念。但话说回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不能齐何谈治国。

五: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也是让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株连先河并兴大狱的牛人,朱元璋勤政且喜好乾纲独断,在他的压力下,丞相不好当,胡惟庸又没有抛弃权力急流勇退的想法,那就只能对着干,胡惟庸的结局是判定谋反罪成立,然后被诛杀。因他引发的“胡惟庸案”不但跨度长达十多年,还株连了数万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在胡惟庸都死了好多年后,还被牵连进此案,被朱元璋拉出来杀掉。

其实胡惟庸是否真有本事或想法谋反也是有争议的,毕竟任谁在朱元璋这位强势的开国皇帝眼皮子底下搞谋反都会心虚,军队和情报机构都是被朱元璋死死的握在手中,胡丞相拿什么谋反?胡惟庸的命不是朱元璋的首要意图,这个只是附带产物,丞相这个职位才是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胡惟庸死,丞相和君王并列的二维权力结构被终止,皇帝超高集权制出现。内阁制度出现,经过一定的演化后,这项制度沿用至今。

四:和诸葛亮肩并肩的刘基

刘基就是刘伯温,是个在民间被神话的人物,说他“前知500年、后知500年”,在民间的说法是只有诸葛亮和他有一比,其实刘伯温用严格的儒家道德标准来判定是气节有亏的,因为他做过元朝的官,还是主动跑到当时的元大都去考试的。辅助朱元璋后,刘伯温的资历和功劳都远远比不上李善长,所以明朝建立后他仅仅只是封了个诚意伯。

刘伯温名气这么大是因为明朝的文官集团需要在开国功臣中找一个标杆来吹捧,刘伯温有两条让他被选中,其一,他不是被朱元璋主动杀掉的,没有罪身,颂扬刘伯温不会被皇家反对。其二,刘伯温是正宗知识分子,中过进士,适合做文人的标杆。而在同时代比刘伯温影响力大的多的李善长、胡惟庸等等,不是被判定谋反就是没有正经出身(单指是否通过科考为官),所以刘伯温就成为了最适合的能竖立成典型的人物。

三:“阳明心学”掌门人王守仁

即王阳明、阳明先生。是明朝少有的能出将入相的人物,以文官身份得军功而封爵,在有明一朝都相当罕见。不过王阳明最大的历史贡献并非是帮助明武宗平定宁王之乱,而是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从中国本土传出去后,在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有极高的影响力,拥者无数。在儒家学说的历史上,王阳明的地位和孔子、孟子以及朱熹等并列,是高人中的高人。

二:力挽狂澜的忠臣于谦

对于于谦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石灰吟”这首诗,他本人似乎也做到了诗中所表达的心意。“土木堡事变”后,于谦挺身而出,将大明朝硬生生的从溃败中拉了回来。曾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复辟后为了合法性和打压支持明代宗的文臣集团,必须杀掉于谦,或许明英宗知道于谦是忠于大明朝的,但政治无情,在明英宗心中,大明朝和自己是划等号的,可于谦心中的“忠义”和明英宗心中的“忠义”显然是两码事。

一:权势滔天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有明三百年以来真正的权臣,其主政明朝时的改革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变法之一(另外两大变法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在他死后戛然而止,但前期的成就已经为陷入了严重财政危机的明朝续命成功。

张居正不是道德模范,他为了更好的掌控朝政,和皇宫中的李太后以及大太监冯保结成盟友,要知道,明朝的太监集团和文官集团一向是敌对属性大于合作属性的,内外勾结不但在皇帝看来是大忌,就连文官集团本身也是很厌恶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政绩过硬,死后他的政敌只要咬死他勾结阉人,在名声上就能让他遗臭无比。另外张居正不但受贿,而且私人生活相当奢侈淫欲,他本人的死因也有猜测是纵欲过度,不过这个是当时所有士大夫的通病,不能算是大问题。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并非是变法完全失败或有错,而是万历皇帝对这位老师的行为极度厌恶,张居正以超高的要求规定万历皇帝的行为举止,但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这个是万历皇帝不能容忍的,张居正这个臣子可以过奢华的日子,却要求皇帝勤俭节约做苦行僧,任谁都受不了。

以上是我选出来的明朝十大文臣,这些人选并非是按照官职高低和历史贡献高低来选出,而是按照在民间的名气高低选出来,明朝二、三百年历史,名臣无数,比如开国丞相李善长、修撰《永乐大典》的解缙、四朝阁老“三杨”、明孝宗时期的谢迁、李东阳、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还有“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等等都不差,每个人心目中的选择对象或许都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30
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十位文臣包括:1. 杨廷和:明太祖朱棣任命的重要文臣,曾参与草拟《明太祖实录》。2. 冯谦:明成祖朱棣时的文臣,主持编修《明成祖实录》,为后世编修《明实录》奠定基础。3. 福建何良俊:明成祖朱棣时的文臣,曾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事务。4. 刘基:明文宗朱常洛任命的文臣,主持编修《明文宗实录》。5. 杨慎:明仁宗朱高炽时的文臣,参与编修《文宗实录》。6. 张崇光:明仁宗时期的重要文臣,曾任国子监祭酒,主管官方教育。7. 曹吉祥:明宣宗朱瞻基时的文臣,因其才华而受宣宗器重,曾任太常寺卿、礼部尚书等职。8. 徐阶:明熹宗朱由校时的文臣,为明朝后期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曾任张居正的副手。9. 张居正:明神宗朱翊钧时的文臣,主持经济、财政改革,改革力度之大至今有重要影响。10. 浙江杨继盛:明神宗时期的文臣,曾任礼部尚书等重要职位,主持实施“劝学”举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