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人生十二法则》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我们的行动法则,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全书以法则为结构划分线索组织行文,十分清晰。我也效仿作者,把自己对每条法则的感受和收获记录下来。

法则一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1. 自然界的支配等级从来都是金字塔模型,等级和地位较高的生物会有良好的社交环境和领土、交配的权利,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较强,等级较低的必须保持持续的警惕以维持生计,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作者进一步研究了人类规律生活对于其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生活规律的人更容易获得平和的心态,不易陷入过度焦虑的妄想中。保持规律生活,可以降低应对日常的心智资源的消耗,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变化。

2. 谨慎对待我们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体态影响自我认知和社交认知,这些认知又会对我们产生反馈,所以,挺胸抬头,调整仪容,勇敢直面生活的挑战吧!

3. 血清素对生物的积极状态和情绪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笔直站立,昂首挺胸,直面问题有助于血清素的分泌。

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1. 待己如助人意味着我们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或是令我们快乐的。就像是帮助别人或自己的宠物的时候,我们提供真正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比如带宠物去打针(它可能并不想要,也不会感到开心),但却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生活。

2.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接纳并认真对待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

3. 我们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遍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我们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入的状态。掌握新的,提升旧的,并且发现意义所在。

4. 保护永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

法则三 摆脱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1. 和善良上进的人为友,尽管这并不容易,因为这代表了一种理想,和他们同行需要力量和勇气。

2. 当生活向前推进时,我们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给我们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产生新的希望。

3.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果。

法则四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1.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与他人作比较。

2. 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我们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3. 标准的存在非常重要,因为忽视标准,允许平庸的后果就是实实在在的失败。说服自己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对存在进行深刻的评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维玩儿一些低劣伎俩。

4. 快乐总是产生于改善的过程,而不是目标达成时那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有希望就是快乐的,不论这希望产生于多么黑暗的深渊。你追求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生活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我们的无知。

5. 人类努力提升对伦理的理解,将最初对孩童“你不可”的必要约束转化为明确、积极的个人愿景,这不光表现了令人钦佩的自控和自律,更表达了对世界负责的根本愿望。

法则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1.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2. 社会化这一重要过程能够避免伤害,培养善良,人们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无法茁壮成长并适应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地应该是摒弃过度保护,树立行为边界,越界时给予必要惩罚(小惩大戒),让孩子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能一味纵容。不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的越界成本会是在原生家庭中的千万倍。

3. 最根本的道德问题,不是保护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败(少年太顺遂往往挫折容忍力需要后期补课),而是应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法则六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1. 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于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心怀怨恨。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承担责任,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2. 停止用谎言填充头脑,头脑就会变得清晰;停止用不坦诚的行为扭曲生活,生活就会得到改善。随后我们就能发现和纠正那些更微妙的错误。

3. 停止卑鄙的行事方式,停止令你感到懦弱和羞耻的言语。只说令你感到强大的话(真话)。

法则七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1. 延迟满足的价值: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2. 自由需要建立在约束之上:每个人都有天性,而我们必须发现这种天性,只有与之抗衡,我们才能和自己和解。

3.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拟以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法则八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1. 如果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拼命地坚持某种意识,或者沉迷于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无意义,人类不应存在),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感到脆弱、无用、绝望和困惑,试着说真话。

2. 专注能让你朝着目标前进,更重要的是,专注所带来的信息能够让你及时调整目标。

3. 说真话,至少别撒谎。

法则九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1. 缺乏聆听的对话,总是在支持某种现有的秩序,相比之下,共同探索,则鼓励人们与未知为友。

2. 记忆的目的,不是要记住过去,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3. 聆听前人的智慧,除非你的理由很充分,否则虚心前人的智慧中借鉴,不然大概率会进入危机四伏的险境。

4. 人们通过对话来整理思绪,这是一个值得反复强调的事实(边说边想边整理)。

法则十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1. 直面存在的混乱,瞄准麻烦的海洋,明确目的地,然后绘制航线,承认你想要的东西,让周围的人知道你是谁。精准注视,径直前行。

2. 忽视问题的存在会让一切分崩离析: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一切只有表达和澄清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见。

3. 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会在你准备最不充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发生,你最怕在于的事情也会在你最弱、它最强的时候现身,企图击败你。当一切陷入混乱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4. 未来有太多可能,浑浊不堪,难以掌控,但谨慎的思想和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证明人生意义的独特、辉煌的命运。这就是眼睛和文字创造世界的方式。

法则十一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1. 当人们又足够的心智资源时,他们倾向于尝试新的冒险,这样既能对自己的经验感到自信,又能在直面混乱中有所成长。

2. 真正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3. 能力才能让一个人最大程度上感到安全,我们想要做的不是让风险最小化,而是优化风险。

4. 怨恨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自己被占了便宜;二是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

5. 男性需要变得更坚毅一些,女性也一样。

法则十二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1. 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这个观点和《艺术的慰藉》不谋而合,艺术品往往提供了这种存在的美好)

2. 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3.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他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成为”意味着成长和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4. 因为生活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变得无以复加。虽然思考拥有令人敬畏的力量,但是有一些东西却能超越这一力量。比如,难以忍受的存在会让思考随之崩溃。这种情况下, 真正管用的不是思考而是专注。

5.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忘掉这些事情。

这本书记录了一位当代心理学学者和医生在研究、治疗、访谈的整个过程中对于人类心理以及生活的思考,作者用十二条法则的形式为现代人战胜纷扰,回归生活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探寻自己,了解自己,做真实的人是抵御外界烦扰的良方。在疫情期间尤其受用,特此总结,也表达对作者Jordan B.Peterson的感激,谢谢您为人类认识生活和自我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