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癌症是因为体内寒湿,可是为什么抗癌的中草药大部分都是寒凉?

如题所述

很多抗肿瘤药是因为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才被运用于临床,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其药性确实苦寒,临床运用时需配伍扶助正气药,不然久服必当损伤阳气。这就中医伟大的地方,可以融合贯通,为我所用。

这个应该不是全部吧,因为我就是癌症,一直也在喝中药。

我前段时间说我一直在喝中药,从发现病到现在,除了住院没有间断,我前前后后总共喝过3个名医的中药,第一个是广州的一位名医,他的药还不错,特别是化疗期间,我感觉很有用,有反应,但是没有那么强烈,连续化疗了8次,每次化疗1大约10天,10天休息,这期间他的药感觉效果挺好的,为什么这么讲,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化疗的副作用就是没有胃口,恶心,但是他调的我食欲很好,甚至比以前食欲还好,所以,10天的休息我能迅速调整体力,所以他开的都是补气血的方子。

第二位是四川都江堰的一个名医,专门针对癌症这块,他的方子寒凉些,喝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变化,反而拉肚子比较严重,这应该跟药有关系,所以后面就把他停了。第三位是我们本地比较有名的,说他有名是因为很多人很多年都在他那调理,甚至医院很多不收的,一直还在活着喝着他的中药,但是他没有证,那些小米小虾们就举报他,他的方子感觉比较中和,我查过他开的药方中的每一味中药,各占一半吧,目前一直在喝他的药。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中医开的方子着手点不一样,可能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癌症患者的确多半有些虚寒或寒湿体质,这可能是癌症在约十五年形成当中,造成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兼脾肾阳虚带来的;抗癌中药是大部分是寒凉的,药用温性药调整其药性使之符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用人参、黄芪、当归、三七、仙鹤草、油松节是最常见的气血、处方调节;用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苍术、白术也是常用的中焦、下焦抗癌药物调节药物,远志、石菖蒲、全蝎、蜈蚣及天竺黄是常用脑瘤治疗和配伍药;西洋参、瓜蒌、薤白、半夏、桂枝、檀香等寒热并用也是肿瘤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治疗用药…总之,把握辩证、辩病结合施治,不用简单的中药药理思维,治疗中理法方药丝丝相扣非常重要;片面的理解中药、然后去造时方,寒热、归经、协调性不和,会疗效很差、患者最后的依从性也很差!研究原方的配伍、适用对象、地理环境、变通方法,对我们学习先辈经验颇有帮助…

这个是谣言。

学中医的应该不会说癌症是因为体内寒湿引起的。

中医最早的著作《黄帝内经》中说: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这边说的致病因素是四时八风,不独指寒湿。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中说: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

这边说积聚,也就是肿瘤的致病因素是阴阳的失去平衡,身体脏腑的虚弱,外加外来风邪的侵犯,未讲述到寒湿。

其实中医对于癌症的诊治主要还是围绕着虚实两个方面来展开的。

癌症确诊后,就需要根据正气的损耗程度,进行简单的分期,以确定治疗方案。

早期,人体的正气仍然强盛,邪气还不太深聚,或者说癌肿只是局限于某一脏腑的某一部位,这种情况就以攻邪为主,以针对癌肿为主。

中期,人体的正气衰弱,邪气更加深入,或者癌肿已经累及到相邻的组织脏腑了。这种情况需要攻补兼施,补充身体的正气,帮助祛邪。

晚期,正气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邪气弥漫,身体明显衰弱,全身消瘦、乏力,或者癌肿扩散,已有远处转移。这种情况就需要以扶正为主,力求提高病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我们来看看癌肿的一些常见中医证型。

癌肿全身都有可能,在肺就是肺癌,在肝就是肝癌,在大肠就是大肠癌,在胃就是胃癌,在肾就是肾癌,在膀胱就是膀胱癌。

肺癌的常见证型有瘀毒阻肺、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四种类型。

瘀毒阻肺说的是瘀血毒邪聚集;痰湿蕴肺说的是痰湿聚集;阴虚毒热是说肺中阴虚生内热,灼伤肺脏;气阴两虚是说癌肿日久,耗伤正气后的证型。

这几个证型中,也就痰湿蕴肺中有可能是寒湿。

痰湿包括寒湿与湿热,湿气困阻日久,郁而化热,寒湿也容易化热。

肝癌的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肝胆热毒、肝肾阴虚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没有一个是和寒湿有关的。

大肠癌的常见证型有湿热郁毒、瘀毒内阻、脾胃虚寒三种类型。

其中脾胃虚寒有可能生湿,产生寒湿。

胃癌的常见证型包括肝胃不和、瘀毒内结、痰湿凝聚、脾胃虚寒、胃热伤阴五种类型。

也是其中的脾虚虚寒型可能生湿,成寒湿。

肾癌、膀胱癌的常见证型有湿热蕴毒、瘀血内阻、脾肾两虚、阴虚内热四种类型。

其中脾肾两虚可能会生寒湿。

通过上面的常见几种癌肿的证型查看,因为寒湿引起的只是占癌肿证型中的很少一部分。一般是脾虚生湿而成。

至于为什么抗癌的中草药大部分都是寒凉的,可以通过上方的证型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有热的,或者有瘀的。

我们知道瘀久是会化热的,热迫血行,很多癌肿都容易发烧、出血也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问的好,多读读内经就懂了。寒湿之地难道不会有腐烂臭败之毒吗,人体也是一样。寒湿堆久了,体内营卫之气流通不畅积而成热,久而生毒。单用温通之药也不行,同时也要加清热解毒之品,但我们会用大量温药抵挡其苦寒之气,存其辛散之味,达到通的效果。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认为,这是个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医说的体内寒湿,就说受了寒邪,寒主收引,加上湿邪影响,可能就会使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积聚时间久了,代谢不出去,就可能会形成了肿块,就是形成了恶性肿瘤了。

为什么治疗癌症的中草药都是寒凉的呢,主要是因为形成肿块后,肿块内就会化热了,就像米饭夏天没有及时放入冰箱,堆在那里,就会长霉变色产生热量的了,人体也是一样的,郁积而化热的,也像冬季用雪堆积的窝棚也能保暖作用啊。这个时候已经患病了,形成肿瘤了,就会身体内有热了,一定要用些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了。

再就是患病后,人们都会大补的,补益类药物用多了,也会在体内化热的,这个时候也需要适量使用寒凉药物清热的,这个时候主要是湿热了,清除湿热为好的。

不能说中医药不治肿瘤,中医药是辨证施治,主要是起到对症治疗的效果,就说能把肿瘤消下去那就很难的了,还是要靠能手术尽量手术治疗为好的。中医药就是出现了恶心呕吐了,就是调整脾胃,用点中药效果挺好的,有了湿热了,感觉浑身乏力了,吃不下饭了,这个时候用点中药调理一下效果都不错的,就说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

《素问·调经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外感寒湿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自然适应能力 畏寒肢冷:无论是穿的衣服多少,或者是冬天夏天,都感觉身体发冷,通常表现为冬天暖不热被窝等,或者是夏天在炎炎烈日下,还感觉身体发冷。

抗癌药是通过西医试验方式试出来的,中医药没有这个定义。

所以看中医要看真中医,否则吃半天中药,你还以为是看的中医呢!


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将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列入《1988年—2000年中医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不再全是服务于国家外交政策,而与坦桑尼亚,巴西,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其补充和替代医疗事务局(OAM)等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这一时期的中医外传,从过去的民间逐渐转向政府之间,尤其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间交流。

偶尔一次组方多数寒凉之药可能,长久使用不应该;再有一种可能就是极特别的个案,阴阳撅逆,热药无用,运用寒极生热的理论,用寒凉之药攻肿瘤,一般两周内会有症状表现,用药后病人不适得到缓解,则证明用药方向是正确的,若用后不适,那还要再调整。

癌症,是寒湿,去寒湿会用热药,但病人阴阳不平,不是单一的寒或热,人体表现很复杂。若舌苔黄腻,胸口发热,下肢发冷这是上热下寒,用药就会寒热并用,再有癌症,还要攻补同方,但每个人不一样,如何选药,如何定量,来平衡人体,都要审慎考虑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才好决定。

各派有各派的理论,出手寒凉了,再让他用温补已经不习惯了!他可能是以寒来客寒凝,以寒来克制瘀血,我认为扶正为本,他自身强壮了,才能抵御外敌,我喜欢扶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