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中第二句诗是什么意思简便版大约十五个字?

如题所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 • 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颜如

《歌以咏志》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无论历史对这位丰富多彩的人物如何评价,曹操作为一位力可拨乱世的英雄却是不可否认的。其王者气势发而为诗,悲凉慷慨,气魄雄豪。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慷慨悲凉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此诗为《步出夏门行》组诗之一,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写的是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诗人正值意气风发之时,眼前所见大海景象极其磅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吞吐日月,心包宇宙,这是何等的胸襟!

伤春悲秋的情绪是天人合一,自然更迭的常态,立秋前后,因炎夏身体能量消耗过多,人容易出现疲软、困乏等不适,由于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秋日里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林妹妹在她的秋窗风雨夕里就哀叹“已觉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立秋》是一首描写农历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情形的七言绝句,作者左河水,作于2013年。诗的内容: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诗的第二句“稻花田里话丰收”,意思是指农民们在谈论庄稼的问题,稻谷(应该是中稻)抽穗了,看来丰收在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