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什麽有的政权的君主称皇帝有的称王?

如题所述

王原是称呼部落首领的, 后来成为皇, 帝, 以及皇帝,王只做地方性领导人的称呼,或在偏远小国中使用.

这需要从三皇五帝, 秦皇汉武等历史时期说起!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帝、舜帝称为“五帝”.此时,领袖主要称呼是皇,帝(分开称呼)。比如 尧, 又称 ”唐尧”,当时”唐”字也又”大,高尚”的意思。

之后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都称领导人为”大王”,而不是皇,也不是帝。

然后被秦始皇统一,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丞相李斯就启奏秦始皇,让秦始皇将大王的称号改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诞生了。

此后,”王”一称呼便一般是用来指各地诸侯,附属国国君之类----原来的王都被收服,为现在的皇帝办事,这样的安排也是能满足秦始皇的虚荣心的。

另外,关于”王”的起源: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960889.html?si=2

”王”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在有关王字起源的诸说中,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说王》一文中,进一步申述了此说,指出斧钺在古代本是一种兵器,也是主要用于治军的刑具,曾长期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王的前身是军事首长。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说明这一装安鐏的斧钺象形,告诉我们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横置、正在执行砍伐功能的斧钺象形来表示的,即“只有执行砍伐功能时的钺,才能表示‘王’”,这亦即《韩非子》所谓“王者,能攻人者也。”

《尔雅•释诂》曰:“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王字的本义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写作大(佚三八六),大(粹一O二一),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学家之说,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因为“王”字使用的历史很早,又与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时出现,因此,我找了一下中国最早的“王”和最早的姓“王”的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当然应该是黄帝,他又是八百五十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领袖和总统,他这个“万王之王”的头衔,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王的“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最早姓“王”的人呢?(也算是“王”姓的起源了吧)

据《庄子/逍遥游》记载:许由是帝尧的老师,尧欲将治理九州的重任托付于许由,而啮缺又是许由的老师,啮缺的老师是王倪。伏羲和黄帝都曾与王倪论道。王倪、啮缺、许由,他们都是逍遥派,都是仙风道骨的长者。王倪与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王侨一样,有点传说中的人物那种特有的、很神秘的气氛。如果传说中的人可以被后人尊奉为始祖,王倪就可谓是中华王氏不争的第一人了。

另一个较早出现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于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亲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证明了王室即为王氏之源的论点。王亥的世系清晰,为黄帝第三十七世(此前有学者传为十世),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孙。因为王亥的真实性没有问题,他的身分又确实是“王”。所以,由王倪王亥来共同出任没有争议的,中华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应该不存在问题(法律上的第一人应是大禹、子契、后稷)。

而姬姓王氏的第一人,则非周朝的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王业莫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5
皇帝这个称号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一般的来说,统一的国家都称皇帝,分裂的时候大家都王,皇帝是天子,只能有一个,不能是个政权不管大小就称天子吧,当然也有例外,南北朝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称皇帝(主要还是那个时期太乱,五胡乱华,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所以只能是他们一厢情愿而已)
第2个回答  2010-03-03
夏商周时期君主都称王,春秋时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王的称号变的普遍,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与威严。秦灭六国后,为彰显功继并区别与以往各代,秦王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以后各代均称皇帝。
第3个回答  2010-03-04
称皇帝是到了一个天下共主的局面时,首领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国家而给自己加的一个称号。“皇帝”这一称号最早是李斯为秦始皇提出的,因为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经远超以前的历代先王,所以合“三皇五帝”为“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比“王”要尊贵得多,非拥有大片疆土,甚至统一四海的人不敢称皇帝(除了些丧心病狂的疯子)。
第4个回答  2010-03-04
三代时期,“王”是指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秦始皇称帝后,“王”就成为了次于“帝”的阶级。
历史上,“国”这个概念有时候是指分封或者割据某地的势力,而不是指整个国家。这些“国”的最高长官称为“(国)王”或者“(国)主”,他们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可以行使最高的权力,任命官吏。但是至少在名义上,附属于另一个由“帝”领导的中央政权,奉其为正统。“帝”可以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在,自称天子,国王却不能越过这条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