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复交的阅读报告大学生们都爱借什么书读?

如题所述

【大学生们都爱借什么书读? ã€‘  最近,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各大高校图书馆陆续公布了该校学生的年度阅读报告,推出了各种借阅排行榜。比起过去,在数据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份份准确详实的榜单让人能更加精准把握趋势。大学生们最爱借阅什么书?所借图书和我们刻板印象中学校的文化氛围有什么关系?除了横向对比,单看一所学校,拉开时间长度之后,学生们所借图书随着时间的变迁呢?!

【清华大学:最爱金庸】  从借阅情况来看,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显示出极为不同的一面。从时间轴线来看,2015年,借阅榜第一名为《平凡的世界》,外借次数达463次之多,到了2016年,该书跌至第四名,仅外借196次。《明朝那些事儿》从原来的第二名,再度回归榜首,以339次的借阅数夺魁。在这其中,“人”的作用可圈可点,毕竟2015年,《平凡的世界》作为清华校长钦点的书目,随录取通知书一通寄送给新生,部分院系还要求学生在军训期间,就《平凡的世界》撰写读后感,颇有“楚王好细腰”之味。综观全榜,金庸作品是清华学子最爱借阅的一类图书,前15名中,有5本金庸小说,合计借阅次数达775次,《天龙八部》被借阅197次,位居总榜第三。如果单看武侠类小说,这份榜单里唯有金庸作品能闯入前50,20世纪后期百花齐放的武侠小说中,金、古、梁、温、黄只有“金”强势依然。


【北京大学:指定教参书热度榜值得关注】  在清华隔壁的北大园里,学生热衷借阅的图书呈现全然不同的风貌。北大学生热衷借阅的图书中,社科类书籍更胜一筹,占据半壁江山。在2016年北大图书借阅榜上,《心理学与生活》、《叫魂》、《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杀论》、《人的发展》进入前十名。和清华学子不同,前十名里,不曾出现《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倒是有两本哲学、社科经典作品上榜,分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北大图书馆电子书籍的使用量上,我们能够更加确认这一认识。2016年,在“书苑”电子平台上访问量高居前十的大多是政治、经济学专著,既有访问量高达879次的《非正式制度论》,也有542次的《新卖桔者言》;而在“读秀”平台上,集中了学术性较强的文本,如《胡风评论集》、《中国文化的路》;“读在燕园”平台则更像是小说、艺术的聚集地,有高达2193次点击量的《骡子和金子》,也有1250阅读量的《欧洲文化入门》。


【复旦大学:更偏爱本校学者著作】  同样以文理学科见长的复旦,在借阅类型上与北大较为相似,特别是文科图书榜方面,一系列“写满中文字连着却读不懂”的图书名列前茅。201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年度受推崇榜单”按照文科、理科、医科、非专业书籍及电子期刊的分类方法,每个分类下借阅量第一的图书分别是《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微积分学教程》、《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心理学与生活》和《自然》。文科图书榜中,紧随《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之后的,是《王小波全集》、《正义论》、《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性》。榜单名目繁多,但相通之处在于复旦学子似乎更偏爱本校学者著作。哲学类中,俞吾金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占据榜首。文学类中,王运熙、朱东润作品常年名列前茅。政法类中,毕业于复旦法律系的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也占据一席之地,所谓“薪火相传”,大抵如此。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书下载量是纸质书借阅量的十倍】  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借阅榜则呈现强烈的理工科趣味,虽然《明朝那些事儿》、《人类简史》等通俗历史读物也位居前列,但紧随其后的就是一系列诸如《Python基础教程》、《硅谷之谜》等数据类、工具类书籍。这其中,《明朝那些事儿》以绝对性优势碾压后续图书,借阅次数达415次,而位居第二名的《罗马人的故事》仅被借阅112次。交大学子似乎还特别关注逻辑思维的训练,《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等书籍的预约、借阅次数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交大的电子资源建设也走在前列。2016年,交大全校师生电子图书下载量已近纸质图书借阅量的十倍。在20多万次的检索之中,稳居前三的是Python、matlab、数据与建模,展现出极大的理工特色。


综合清北复交四校来看,我们能够有许多新趣的发现:不论是以人文社科见长还是以理工农医见长,文学、历史、社会学类书籍是四校借阅榜中最重要的部分。不过这之中也有鲜明的差异,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中,偏好借阅通俗、畅销的人文社科图书,而以文科见长的学校,所借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就阅读难度而言更为困难。同时,欧美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当代青年学子承续这一学术脉络,在中国或许会结出不同的思想之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4
清北复交浙中南……东北大学20名开外,和我说的那几所不是一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