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题所述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注重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的授课技巧。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相应的课堂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教师的表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是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难点。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精心进行课前预设,恰当、具体、可测设定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在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拓展课堂空间,丰富课堂内涵,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解读教材,了解各种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设定,进一步内化课标要求,为设定教材目标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制定恰当、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二.了解学情,是发挥学习学习主体的基础。 教师课前预设是鉴于教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否适合学生,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了解学情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三.科学设计学习流程。 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课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课堂的编外学生。教师在设计学习流程的时候,更多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自己教学技艺的提升。如何设计学习流程,是教师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否我们应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多的在于知识内化、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堂。四.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就不能越俎代庖,就如同不能代替学生感冒一样,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课堂上我们创设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后,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我们预设的学习流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 罗杰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当学生能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同修者。当学生发现问题后,遇到困惑时,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作用,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五.合理设定学习小组,发挥小组的协作作用。 按照罗杰斯的人本思想理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他反对把学习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获得某一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方法、促进其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他提出的促进学习者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同伴教学”、“分组学习”、“交朋友小组”和“探究训练”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合作能力,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探究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还可获得探究的方法,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设定学习小组,根据学习情况分层设定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协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