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谁给的?

安全感是谁给的?

所谓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基本定义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详细释义
首先,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
相关图书
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第二,是否能产生安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这里我们就主要谈谈主观方面。要让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须在言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现出来,比如:说话要算数,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经常给TA说说心里话,说说你的想法,经常问候和关心一下TA的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不理TA,经常给TA一些惊喜;不要再对其TA(异性)太好,言谈和行动上都一样;愿意为TA改掉你的不良习惯。
第三,物质上的安全感。如果想要真正的让TA放心,你还必须具体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你必须让TA感到,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没有钱生活,这其实是一条相当重要的因素。
家可以说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女人需要安全感,男人同样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精神层面:
当一个人在情感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时,Ta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精神/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2.物质层面:
当一个人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的时候,那么Ta的物质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的时候,安全感相对在下降,那么Ta便通过在精神方面追求新的替代者,来满足Ta在物质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情感与物质的安全感很难让一个人同时得到,而通过婚姻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便是大多数人最乐意的方式。

重要
人有八个重要的安全感:
一、情感的安全感:
(1)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父母离婚或恋人分手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2)和所爱的人彼此深爱。丈夫出轨或妻子出轨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二、身体的安全感:
(1)不要得病。
(2)不要伤残。
三、社会关系的安全感:
(1)不得罪人。
(2)不被人伤害。
四、法律的安全感:
(1)不犯法。
(2)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五、收入的安全感:
(1)收入满足普通生活。
(2)收入稳定。
六、福利的安全感: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七、房子的安全感:
在工作的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心中才有归宿感。
八、生活环境的安全感:
(1)生活环境里,有超市、市场、商店、医院、公安局、公交车站等生活的配套机构。
(2)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空气质量好。
有了这八个安全感,才能安心、踏实的生活。

缺乏表现
焦虑,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总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同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够信任,对生活周围的人与事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人还会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对死亡异常的害怕,常有以下表现:
缺乏安全感表现一:检查门锁。
无论是早上出门后还是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是不行的:万一门虚掩着呢?万一只是撞上了门呢?万一钥匙忘了拔下来呢?万一……总之不看一下是难以放心的。
缺乏安全感表现二:坐靠里朝外的座位
自己一个人进了饭馆或者酒吧,是不是马上就奔向一个比较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说不清在担心什么,但是这样坐下心理踏实多了。要是只能坐门边或者背对门口,一顿饭总吃得很忐忑。
缺乏安全感表现三:打出租车坐后座
招手停车,习惯性地开后车门。不是鸡贼不想付车钱,坐副驾总跟着司机的并线、猛拐提心吊胆。可要是三个人打车都有这毛病就尴尬了。
偏方:自己开车,慢慢走慢慢拐就放心了。买不起车就骑车吧,再不就坐公共汽车,那个副驾没人能坐。
缺乏安全感表现四:经常换密码
银行密码一月一换,换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用的哪个密码了。网上银行就换得更勤了,谁叫木马黑客那么多呢?每次在网上购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密码。
缺乏安全感表现五:取钱验钞
还是跟银行有关系,按说银行的钱都是真的不能再真的,但听说偶尔也有假钞,虽说是小概率事件,不过还是得自己验验才有安全感。就是后面排了长队又取了好多钱的时候……难免招骂。
缺乏安全感表现六:开灯睡觉
这就是从小养成的毛病了。怕黑睡不着,爸妈又不能陪着睡,只好开盏小灯。一来二去毛病就改不掉了……不过长期下来电费貌似也是不小一笔开支啊。
缺乏安全感表现七:睡觉抱东西
同上,不抱个东西睡就不踏实。冬天好说抱着被子,夏天抱什么呢?抱人(偷笑)抱被子都热;空调开低温抱吧,又怕吹感冒了。安全感和凉爽不可兼得啊!
缺乏安全感表现八:家中预备应急物资
这个属于相当高级别的缺乏安全感了,防灾意识绝对强,强过了头就开始把方便面、矿泉水、医药包往家里囤,每屋都摆上,万一地震被压了就能靠这撑上十天半个月……不过家里明显感觉挤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做批发的呢。
缺乏安全感表现九:关心人事调动 
说到精神层面了,这个在金融危机时代格外突出。只要上面关于人事调动有个风吹草动,大多数小白领大白领都得提心吊胆议论纷纷,生怕自己在领导眼里是吃草不产奶的牛给裁了……当然了,现在有的黑心老板专门用这个吓唬人,可恨。
缺乏安全感表现十:渴望结婚!
恋爱一个月,“咱们结婚吧!”因为太怕这一次又无疾而终,太怕这一次对方或者自己又中途变卦,太担心种种不测于是用婚姻上把锁!不过结了不还是能离么?该变的心,该走的人,哪是一纸证书留得住的?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十一:心里希望有个人保护你
因为经常被人欺负,或者哪怕是一次对你伤害最深的欺负,比如说被嫁人殴打,他心里就真的很害怕,令你不寒而栗,这时候你就真的想要找到一种被人保护的感觉,所以你就像找一个人保护,所以女生为什么要嫁给男生,有时候男生也会喜欢上男生,就是因为被保护的人希望找到可以保护自己的人

相关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其中研究最为详尽的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其详细分析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个体的具体表现。父母在儿童形成安全感方面有重要影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精神分析理论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重要影响,在人格形成方面弗洛姆也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这一体验的最终结果是,许多的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把自己的权利和命运交给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文化对神经症的影响,认为神经症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霍尼提出了“基本焦虑”的概念,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当父母用上述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满足的需求,一类是对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食物、睡眠和休息、皮肤接触等的需求。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谊和爱、归属和依赖等超出身体组织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动的需要。沙利文指出: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在1950年提出了解释人生全程发展的一套著名的理论,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它将人生全程划分为八个时期,并且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个时期都应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埃里克森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和客体关系心理学(object-relations psychology)认为: 客体是一个技术性的术语,涉及的是主体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物。客体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于儿童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怎样塑造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自体所涉及的是,对自己来讲,我是一个人、一个活跃的实体,或一个存在于自我(ego)中的自我形象。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9
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第2个回答  2020-03-20

什么是安全感

第3个回答  2017-09-19
自己只能给自己安全感
第4个回答  2020-03-19

女人要的不多,安全感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