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卷三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贞观政要卷三》翻译如下: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 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词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徵对答说: "我过去在隋朝, 曾听说有盗窃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鈈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

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帝已下冷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太宗说: "这不仅是隋炀帝暴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贞观政要卷三》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日: "君臣本同治乱, 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给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不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令不闻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日: "臣往在隋朝, 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羚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日:“非是炀帝无道, 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联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此文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创作背景: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虽然《贞观政要》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