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 (5)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章旨】 

“为政篇”里从这一章开始,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是讲孝道,是不同的人向孔子请教,孔子答复孝道的意义、含义是因人而异,虽然讲法不同,可是统统都是孝道,是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做答复。这是孔子善于教化、因材施教,对治不同人的毛病,他就讲不同的话。

    本章是孟懿子来问孝,孔子要孟懿子无违孝亲之礼就是尽孝。

【注释】  

孟懿子:鲁大夫,复姓仲孙,名何忌,懿是其谥号。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祖孟孙氏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作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越到后来权势越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孟懿子的父亲是孟僖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8代宗主,名貜,世称仲孙貜,谥号僖,是孟孝伯的儿子。与泉丘人之女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鲁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孟僖子和南宫敬叔要师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看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回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弟子传》里他没有名分。

孟孙:后句中的孟孙就是指前面的孟懿子。关于孟孙氏,按鲁公子庆父,名共仲,其后故称仲孙氏。庆父私通鲁庄公的夫人,并杀害公子般和鲁闵公两任鲁国,其子孙讳庆父的弑君罪,改为孟孙氏或孟氏。

樊迟御:樊迟,名须,孔子学生。御,驾车。

无违:不违背礼,无通毋。

【语释】

   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就行。”有一次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怎样尽孝,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活着时侍奉要尽礼,死去安葬要尽礼,祭祀也要尽礼,就是不违背礼节了。”

【释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收获到什么呢?可以先从一个疑问开始,孟懿子问完,孔子答完,为何孔子还要和樊迟再说一遍呢。

首先,我们先思考,孟懿子问孝,孔子告诉他,“无违”。他真的听懂了吗?肯定是没懂,为什么?从他后来违背老师的命令,不执行毁三都的计划,就可以看到他并没有真正明白“无违”的精髓。因为尊师孝亲是一样的。内无诚敬之心,则必不尊重父母的教诲,违抗父母的命令;自然也会不尊重老师的教诲,违抗老师的师命。甚至违抗国家的礼制,如三家的越权违礼。联系我们现代社会企业中,也有很多不尊重领导的情况,都是没有做到“无违”,没有明白“无违”内在的深意。但是问题是,孟懿子这么一问,老师非常针对性的回答他,可以说就是很直接的在点他的问题。他的父亲临走的时候就是叮嘱他找孔子学礼,现在孔子直接指点他,“无违”,不要做出违礼的事情,这就是孟懿子该去践行的孝。但是孟懿子听了连樊迟都不如,樊迟还要继续追问,是什么意思。他问都不问。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升起那种至诚恭敬的心来学习。大概他是贵族,孔子是平民,虽然他父亲让他学,但他是否能如他父亲生前那样好学,并恭敬老师就是另一回事了。至少在这里是看不到的。 

这边特例举《孝经》开篇师生间肃穆恭敬的场景来做对比。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着,弟子曾参陪他坐在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近相亲,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仇恨。这个至德要道,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听到老师讲这段话,马上离开他的座位站起来,向孔子回答说,“我曾参很愚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么深奥的道理呢”。这段话曾子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的表率,每每读到这段,都会心生惭愧,因为自己的恭敬心根本无法跟曾子相及。人往往会自恃清高,恃才傲物,没有诚敬恭敬之心。这样就没办法虚心请教并诚敬的去深思老师所给到的指点。随随便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心不在焉。或固执在自己的认知中,还认为自己很对,哪需要别人指点。所以,孟懿子没有继续问,压根就没有真的去认真的请教这个问题,或者思考老师给到的指点。

但是,回到一开始的疑问,孔子为什么还要再和樊迟提起来呢。朱子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孔子回答完孟懿子之后,他知道孟懿子没有听懂,未达就是没有真正通达明白孔子讲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否则之后也不至于做出违抗老师、违背礼仪、制度的动作。他抵抗堕都。孔子知道孟懿子未达,一点都没有明白,未达是他都不能问,连问都问不出来,“恐其失指”,唯恐孟懿子不了解“无违”的意思,“而以从亲之令为孝”,就把“无违”就是能服从父亲的遗教,处处不违背礼制,这样就是孝这样的意思告诉樊迟,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解释。所以,我们看到孟懿子作为学生没有那种真正好学恭敬,审问追思的态度,但是作为老师没有生气,反而一直挂念着这个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再有机会能让他明白。

所以这句中隐藏的两个对比,一个是孟懿子作为学生的态度,一个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态度,两者的对比。另一个是孟懿子与樊迟同样作为学生,对待老师传教的态度的对比,我们就已经从中能收获很多了。

一个是如何做学生,我们要向樊迟,乃至曾子学习,至诚恭敬,谦虚好问。

一个是如何做老师,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好的心,至诚无染的心。对每个学生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永不放弃。

其次,我们再来体会,孔子给出的关于如何落实“无违”的三句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好像要求有点太低了,父母活着的时候,就是要对他们有礼,去世了,要依照葬礼、祭礼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这不是最基础的应该做到的吗。但是孔子如此认真的提出来。事实上,这并不容易做到。

首先,“生,事之以礼”。这个礼是什么礼,不是表面上客客气气,形式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恭敬父母,孝顺父母,爱慕父母。尽到为人子之礼。天大、地大、父母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小到达,无私的在我们身上付出了所有。乌鸦都知道反哺,小羊都知道跪乳,人怎能没有感恩报答孝敬之心。所以,“生,事之以礼”要能做到,关键是背后的这颗“感恩恭敬”、“爱敬”之心。这种心要流露在每个眼神中、语言中,心中,无论与父母在一起还是不在一起,父母对我们好还是不好,都要挂念父母,侍奉父母,以为人子之礼恭敬父母。如《弟子规》入则孝篇中讲了很多可以去对照执行的事父母之礼,如“父母呼,应乎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还有很多,把《孝经》中讲的“事亲五致”基本上都讲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建议大家去读读,一条条对照一下。这些,都是我们的爱敬之心的体现。如果我们做不到,肯定是自己的心出问题了。

但是,这个“生,事之以礼”,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年代,人的私欲超越一切,为了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利益,尤其在皇族诸侯大夫间,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专门来说。而若父子之间失去了孝道,自然对君上,对国家也做不到忠。《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经》讲,“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君上,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用这样的孝心来与君上(上级)相处就能做到忠,而能恭敬君上(上级)就能顺。不失去忠和顺,他的禄位就能保住,他们家族就能长久,这就是士的孝道把。”所以,孔子“无违”的第一条,“生,事之以礼”,若孟懿子能做到,不但能守住孝道,同时也守住了自己事君之道,也不会发生后面的越权违礼之事。可惜他不听啊,不去真正谦虚的请教啊。若他听了,作为鲁国的贵族,若能够尊礼、行礼,就是鲁国的福分,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

接下来两句,“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是开始,父母生了我们,孝道从此而生;父母走了,我们要以葬礼、祭礼来思慕父母,这是终。所以,孔子只用生和死这两方面,来诠释我们如何尽孝。实在讲,一个礼字贯穿了始终,礼是什么意思?朱子解释,“即理之节文也”。礼是天理的节文,即天理在礼节、秩序、行为、规则方方面面的显现。天理是永恒的。不因时空变化而变换,它没有生,也不会灭。在我们人间,总有可以表现、落实、运用的一套礼,所以叫理之节文。人只要处处循礼、遵礼,克己复礼,才能够慢慢地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回归到与天理同一体的这个境界上来。礼教乃是圣人方便的一种教化,它的目的还是让人们回归自性,回复宇宙本来一体的面目。

朱子讲,“人之事亲,自始自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我们这一生事奉父母,就是从出生到最后,自始至终,一生都要依礼而行。这样才是真正的尊亲。甚至无始无终,永存孝心,远离恶心,回归自性。

藕益大师的《点睛注解》讲,“克己复礼,方能以礼事亲。违礼,即非孝矣”。内在克除自己的私欲杂念、烦恼习气,回复自己的光明本性,外在才能行出合乎天理人伦的言行,也才能真正的以礼事亲。而若违礼,即违背自己光明清静的自性。无违才是顺应自性,回归自性。违礼就不孝,不孝哪能成圣成贤。

孝是成圣成贤的根基,也是治天下的根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而孝的具体落实就是一个“礼”字贯穿,“无违”这个礼,具体落实就三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学修思考】

1、请反省自己作为学生的态度是否恭敬谦卑。

2、请反省自己作为领导、老师,是否具有仁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3、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孝的体现之“无违”的理解。

4、请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给出的三个落地孝行的方面来反省自己生活中孝道的践行情况。

妙行2020.1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