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是怎样斩杀太史慈的,他最终是哪样的结局?

如题所述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三国名将很多,但真正做到威震敌国的极少。著名的24名将中要说真正文武双全的大将也就关羽,孙策,张郃,邓艾,姜维罢了。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策以一个校尉的身份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而张郃也是九死一生,成为了曹魏后期第一名将,威震天下;邓艾与姜维这对生死冤家,在三国后期表现也是极为耀眼。

但是今天要说的是曹魏屏障级别的大将,即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三国中有关张辽的故事很多,但张辽是如何做到威震敌国,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呢?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公元208年,曹操一统北方后,兵锋南指,刘琮束手,瞬间攻下了荆州。此时的曹操更是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必定,所以逼迫孙权“带甲百万,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周瑜一顿猛操作下,曹操接连中计,最后在赤壁将百万曹军击败。曹操不得已匆忙逃回北方,仅留曹仁镇守南郡,张辽镇守合肥。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乘机攻打南郡,曹仁死守城池,其激烈程度当然不言而喻。而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驻守的合肥也同样面临危机。在曹操北归之后,孙权率领大军攻打合肥,自以为曹操远水救不了近火,兵少将寡的合肥必是囊中之物。

《三国演义》第53回:原来孙权自从赤壁鏖兵之后,久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不敢逼城下寨,离城五十里屯兵。

可见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一直没有闲着,久攻合肥不下。老将程普率军增援,孙权在鲁肃到后,大会群臣,一起商议破曹之事。突然曹军大将张辽下来战书,孙权大怒。孙权肯定十分恼怒,毕竟援军刚到,你张辽就敢来挑战,真是太不把我江东放在眼里了。

次日两军对峙,张辽一马当先,单挑孙权。孙权本想与张辽大战一番,不想太史慈冲出阵来,与张辽战到一处,两人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其实明白人一眼就看出,太史慈这样的猛将都不能取胜,你孙权想亲自出战,岂不是送死。此时骁将乐进,一道闪电似的杀了过来,直取孙权。

孙权大惊失色,若不是宋谦、贾华用兵器挡住,孙权险些丧命。宋谦换了兵器,来战乐进,不想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有人落马,于是弃了张辽,拨马而回。张辽趁机掩杀,吴军大乱。幸好老将程普带兵赶来支援,截杀一阵,救了孙权。

孙权的统兵作战能力确实比张辽差远了,带领这么多的江东猛将,居然被张辽杀败,若不是老将救援,估计等不到逍遥津一战,孙权就要落得“孙十万”的名号了。

此战孙权战败,还折了大将宋谦,可谓是威名扫地。孙权军锐气丧尽,本该退回江东,徐图合肥。此时大将太史慈却献计说道:“我有一个老乡叫戈定,与张辽手下的养马后槽是兄弟,后槽被张辽责罚,心怀怨恨,想刺杀张辽,与我们里应外合攻占合肥。”诸葛瑾马上提出反对,认为张辽有勇有谋,不可造次。可是孙权报仇心切,给太史慈五千人马去为宋谦报仇。

张辽为何人,魏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张辽得胜而回时,命军士不准脱战甲,必须和衣而眠。众人都不明白:“敌人已经被击退,有什么好怕的?”张辽却认为:“为将之道,不以胜喜,不以败悲。今夜如果孙权率军偷袭,那怎么办,所以必须更加谨慎。”还没等张辽说完,后寨突然起火,都是造反的声音。

张辽站在大道之中,说道:“岂能满城反叛,肯定有人暗中勾结,如造反者必斩。”不多时,李典擒戈定与后槽来了,经过审问得知,两人想与东吴里应外合。张辽斩杀二人后将计就计,在城内放一把火,开城门放太史慈进城。当太史慈得意之时,城上乱箭射下,太史慈大惊,身中数箭,回军不久后病故。

作为江东大将,太史慈确实低估了张辽的谋略,白白葬送了性命。而张辽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确实有古今名将的风范。被列为古今名将之一也是实至名归。

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呢?演义中,张辽最后因保护曹丕而亡,也算是死得其所。

在关羽,曹操等人死后,曹丕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魏王,乃至皇帝的宝座。公元222年,刘备夷陵之战败亡,不久病故于白帝城。诸葛亮审时度势,命邓芝出使东吴,联合孙权一起对抗北方曹魏。曹丕得知情报后大怒,命曹真为大将先行,然后率领众将杀奔江东。孙权大惊,徐盛请命出战,孙权命徐盛为安东将军,总督建业,南徐兵马出战曹军。

如果说东吴不善陆战情有可原,但水战估计东吴说第一,没人说第二。徐盛用疑兵之计,大败曹丕,又命丁奉火攻曹军战舰,追杀曹丕。张辽见魏主有危,拍马迎战丁奉。可能是火光冲天视线不好,也可能是张辽上了年纪眼神不好,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救助,方才救回。张辽回到许昌不久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自从白门楼之变后,跟随曹操屡立战功,驻守合肥多年,孙权始终无法攻克。最后死于战场之上为国捐躯,确实令世人无比痛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