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的创作各环节中面对着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舞蹈形象语言在舞蹈编导的创作各环节中,都是其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课题。初学编导时,我们接触主题动作的编排会遇到舞蹈形象塑造问题。在"独、双、三"编舞技法训练结束之后,每次都要进行小品练习,此时又会遇到形象塑造的问题。

在群舞编舞阶段也会遇到形象塑造的问题。在舞剧创作中,主要演员的舞段编排更是需要先确立每位人物的"形象语言"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确立以后,在全剧中将会分别依据不同的情况对这一主题进行发展变化,从而形成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舞剧群舞当中也是要有这一段群舞的主题或主导动作或动机,在主题的选择和确立上面也还会遇到"形象语言"的确立问题。因此,编导各环节和编导一生的各个创作阶段都会遇到形象塑造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舞蹈编导在"形象语言"方面的训练和研究力度。

在初学编舞时,我们会讲到"舞蹈作品的主题",在舞蹈语言的组成上我们会遇到舞蹈语言的"主题动作","主题动作"应是舞蹈创作中舞蹈编排的最小单位。无论是编导将来编排舞蹈作品,还是舞剧作品,从空想的构思转入切实的编舞,都要一步步地将构思落实到舞蹈动作的层面,在落实舞蹈动作的时候,最小的编舞单位就是动作主题的确立。在确立舞蹈的主题动作的同时,要兼顾舞蹈的形象塑造。这就要在设立主题动作的时候,将形象塑造元素融会到主题动作之中,主题动作的创造应包含着形象的主题。

主题动作在舞蹈创作教学和学习中是常用的且最为基础的概念。"主题"的概念首先是在文学创作当中出现,其次被音乐作曲借鉴运用,戏剧、戏曲的编剧也在其专业领域中运用这个概念,总之对于所有艺术门类的创作文艺理论都会谈到"主题"这个概念,与编舞在专业上最为直接的是音乐作曲当中所涉及的"主导动机"或"音乐主题"对舞蹈编舞产生影响比较大,编舞转借音乐的描述来理解舞蹈创作中的"主题动作"。

舞蹈作为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就要有欣赏舞蹈的观众,舞蹈所涉及的内涵传达,应使舞蹈动作有内在的逻辑线索,使动作有连续性,从而派生出观众可接受的信息,这就要借助一些手段,有些是艺术欣赏中的经验所得,借助观众欣赏诗歌、书画、音乐等经验,转换到舞蹈的欣赏和借助欣赏渠道来取得舞蹈与观众的信息传递,或寻找到当中的感应。

舞蹈的主题动作:在舞剧人物塑造方面,首先是要塑造人物的主题动作,人物主题动作代表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比如外观的舞姿造型和内部性格。舞蹈的人物塑造或情景描写方面,主题动作主要是建立动作的描绘功能,或是人物,或是对大自然的意境、情景描绘。我们可以参照音乐来探明舞蹈创作中的主题动作要领。在音乐作曲理论当中舞剧音乐的创作是作曲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样式,在舞剧音乐创作时,柴科夫斯基就非常注重舞剧的交响化创作。

所谓交响化,即交响音乐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舞剧音乐的创作当中,其中很重要的是对音乐主题和副主题的发展和变化。柴科夫斯基在写作舞剧音乐《天鹅湖》就是对天鹅的主题的描写和对这一主题的发展和展开。舞剧人物主题动作编创传统上讲是舞蹈动作依据音乐提供的音乐形象而创造舞蹈的可视形象,这方面采取的是舞蹈与音乐主题形象的对应,从而创造出"白天鹅"振翅欲飞的舞姿形象主题动作。

中国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常青的音乐主题和舞蹈主题,以及清华的音乐主题和舞蹈主题都是相互统一的。小型舞蹈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舞蹈主题动作在相应的音乐主题伴奏下配合得相得益彰。我们所知的舞蹈主题动作是与音乐的主题形象相配合的。

随着舞蹈创作学科专业技巧的发展,舞蹈创作可以寻找到独立的舞蹈动作主题的开掘和发展。舞蹈自身的动作主题不依附音乐而创造的舞蹈动作,"自在"——其中包括自身的动作节奏。我们可以创"风动枝摇"的舞蹈主题动作,其间有动作自身的节奏分配和气息贯穿,因此就有了舞蹈自身的音乐性,这样的主题动作是有其舞蹈自在音乐性的。另一方面舞蹈也依据情感来编排主题动作,将情感依附于人物形象之后来表达。

编舞练习:练习要求是在舞蹈编舞方面对动作发展的编创。我们要求编导在练习中,先编出一个主题动作,这个主题动作:练习要求一,选一段音乐长度为45秒的乐段,依据乐段创造一个主题动作和主题动作舞段。练习要求二,无音乐情况下,编导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是"情感因素"或是"大自然中的形象"或"景象"的一种"情境"创造一个舞蹈主题动作段落,这一主题动作长度约为四个八拍。要求:首先是舞蹈动作,其次是形象要准确,最后是形象要生动。

形象元素是指舞蹈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其中包括人物形象和非人物形象类的艺术形象。从观看角度,舞蹈是利用舞姿对空间和动律节奏对时间的占有;从舞动角度,舞蹈是利用意识对肢体的支配产生舞姿和动作运动力度,编排有逻辑支配下的动作群组,使这些群组动作具有意味,可以表示动作意念的指向性和空间占有的动作审美和动作质量,这质量包含专业规范、编导对形象的要求、舞蹈审美度、节奏分配和感觉或感情需要。最主要的是该动作是可以发展的,具有可发展性的。

在一个可发展性的主题动作中,一般要包含一定的形象元素,要将形象的元素或成分内置在舞蹈的主题动作中,在主题动作的编排方面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也要有意识地摄入形象因素,非主题性的动作编排不一定需要有形象元素。动作当中有了形象元素在主题动作中,这个可发展的主题动作和形象元素将来是有希望和前景的。我们在编排主题动作的时候,对形象元素的确立是依照两个途径得来。

其一,观察生活而来,其二,调集生活经验而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建系之初,舞蹈编导课程开设的第一个单元的编舞课程就是观察生活练习,这个课依据当时的文艺理论,讲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中国艺术各界也是讲究现实主义创作。当时美术的代表作是以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代表的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作品。

中国话剧长久以来也备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熏陶,表演体系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中国舞剧也比较接受戏剧表演体系的美学影响,舞剧当中也讲究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在"艺术源于社会生活"的观念指导下,编舞课很直接地采用了戏剧表演创作的方法。"观察生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当时是黄伯寿老师,黄老是北京舞蹈学院在20世纪建校初期举办的第十二届编导培训班的毕业生。学成毕业后创作的舞剧《宝莲灯》是中国舞剧古典风格的代表剧目。

而第一二届编导培训班是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专家查普林、古雪夫帮助建立新中国舞剧创作力量和传授舞剧创作经验的。我们舞剧与话剧、歌剧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齐头并进开辟出事业发展的最初规模。全体艺术界讲究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开课的目标就朝着生活进发。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和更新的创作观念和思想不断丰富,我们要充实到我们的编导理论之中。艺术创作是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但是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强对于人文的关心和人本的关注,也要加大对创作者自身经验的重视和对创作者既往生活经验的调集,也要讲究个体生活经验的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