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如题所述

(一)航磁异常

调查区自北而南,可分为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和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

1.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Ⅰ)

位于调查区北部,独山以南、脑安口布以北地区,包括营毛沱幅的北半部分。该区背景场相对平缓,平稳变化在﹣50~100nT间(图1-2-3)。

该磁场区局部异常相对较少,局部异常通常呈稀疏的星点状、条带状、串珠状、线性分布,异常走向多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从岩石物性测定结果看,本区大面积分布的岩石多为无磁性或弱磁性岩石,是造成平缓磁场区的主要物性原因。

图1-2-1 北山成矿带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附断裂构造推断图及矿床分布图)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1:5~1:50万物探数据库数据处理编绘

①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②重力场深部构造线;③重力场主构造线;④重力场次级构造线;⑤重力高:⑥重力低;⑦金矿床:⑧钨矿床;⑨锡矿床;⑩钼矿床;稀有(土)矿床;铜钼矿床;铜矿床;矿床(点)名称及编号:1 铜山;2 —山 岔口西;3—山岔口;4—镜儿泉北;5 镜儿泉;6—花白山;7—460;8—绿州泉(矿点);9—红尖兵山;10—小白头石;口—马庄山;12—明锡山;13—南金山;14—照壁山;1—5金窝子;1 —6公婆泉;17—拾金坡;18—210;19—花黑滩;2 —0红山井;21—辉铜山;2—2新金厂;23—老金厂;24—小西弓;25—黑鹰山;26—流沙山;27—小狐狸山(矿点);28—交叉沟;29—七一山;3 国0 —庆(矿点);31—鹰嘴红山;32—老硐沟;33—白山堂;3—4延东;3—5上屋屋;36—赤湖;37—玉西

图1-2-2 北山成矿带航磁ΔT异常平面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1:5-1:50万物探数据库数据处理编绘)

1—磁异常正等值线;2—磁异常零等值线;3—磁异常负等值线;4—磁场深部构造线;5 —磁场主构造线;6—磁场次级构造线(隐伏断裂)

图1-2-3 调查区航磁等值线图

1—负磁场区;2 近零值磁场区;3—正磁场区:4—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5—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6—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F1—火石山南大断裂;F2—黑山-乌兰枣大断裂

2.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Ⅱ)

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分布在营毛沱、沙井子一带,包括沙井蝠的北半部和营毛沱幅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区磁场变化相对较大,在﹣100~400nT之间。除调查区东部边缘发育有长城系变质岩外,区内主体为蓟县系碳酸盐岩和早古生代碎屑岩沉积岩系,岩性包括灰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绢云千枚岩、斜长角闪岩等。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华力西中晚期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并以中酸性的花岗岩、闪长岩类和基性-超基性岩(多呈岩脉或小岩珠状产出)为主。有磁性的岩石为基性-超基性岩、闪长岩及前寒武系各种含铁岩石(绢云母化砂岩与粉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绿泥石片岩、角闪片岩等)。其中由岩体引起的磁异常多呈团块状;而变质岩类由于局部含磁性物质较高,测定K 在数百~1000×10-5SI间,所引起的异常一般比较规律、多呈东西向和北西向展布,AT曲线较圆滑、低缓,航磁异常峰值在100~200nT间。

.3 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Ⅲ)

位于调查区南部,砂井蝠南半部。

磁场区大体以F2断裂为北部边界,在ΔT等值线图中,以密集的梯度带与营毛沱-驼马滩平缓磁场区相接,平缓的负背景场在﹣50~﹣100nT间变化,并有向南继续下降的趋势。造成负背景场的原因,主要可归因于该区主体由一些青白口系-早古生界的弱磁性或无磁性地层岩石所构成。

岩性包括砂岩、变砂岩、千枚岩,以及推复体形式产出的青白口系大理岩及灰岩等。

同样由1:5万航磁ΔT异常图揭示,营毛沱地区的1:50万重、磁异常展布特征,一方面与区域构造格局相对应和吻合外,别一方面以火石山南断裂和黑山-乌兰枣断裂为界所划分南北低磁、中部高磁3个磁场区。在特征上,除北部低磁场区有几个局部正异常是由火石山含超基性岩块的构造混杂岩和中上志留系公婆泉群火山岩引起的局部异常外,总体南北两个低磁场区或异常带,形态较为简单,以东西向负磷异常为主。而中部高磁场区异常形态则以东西和北西构造线和磁异常相叠加为特点。出现于东、西两侧的两个椭圆形高磁异常区,地表为沙井花岗闪长岩及岗流脑子斜长花岗闪长岩裸露区,中部北西向异常带是由蓟县系含铁岩系引起。

另外,从航磁ΔT垂向一次导数异常图(图1-2-4)揭示的浅部高磁性地质体的细微特征可看出,中部高磁异常带总体沿七角井-怪石山-岗流脑子呈东西向展布,单个异常呈圆状、椭圆状、长条状、不规则状。据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资料对比,这些单异常所对应的地质体主要为蓟县纪磁铁矿体、含铁碎屑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体、中酸性岩体岩石。例如:七角井—岗流脑子一带由系列单个异常构成的东西北西向不规则反Z字形异常带,是蓟县纪含磁铁矿地层褶皱构造的形迹反映;七角井东北及岗流脑子一带呈面状分布的磁异常,地表则是中低磁性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体的裸露区,红山铁矿五矿区南侧孤立分布的单个异常是由斜长角闪岩体引起。

(二)航空γ能谱场

1.哈尔根头口布高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东北部,分布有几处γ能谱总量>21Ur的高场区(图1-2-5),能谱K含量值>4%;其中有些高场虽与花岗岩体和二长岩体相对应,但从北山地区的花岗岩γ能谱,通常低于以上数值分析,γ能谱场更接近于钾长花岗岩体,故在地质解释中应改填为钾长花岗岩类。

图1-2-4 云母头幅航磁ΔT垂向一次导数异常图

2.营毛沱高低变化的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中部的独山—牛圈子一线向南,交瑞口布—乌兰枣以北,包括营毛沱幅的中南部和沙井幅的北半部(图1-2-5)。出露地层有元古界的蓟县系、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该区岩体较发育,岩性较复杂,主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所见γ能谱场变化比较大,从高场到低场均有出现。能谱总量为1~45Ur,一般在6~15Urr,以中低场 偏高场为主;K 含量在(0~7)%,场面积最大的是(1~3)%;U含量在(0~21)×10-6,大部分在(2~4)×10-6;Th含量在(0~40)×10-6,面积最广的是(4~12)×10-6。大于18Ur的γ能谱场,分别出现在侧区西南角的七一铁矿山、白石头山一带与酸性侵入体和邻近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相对应。岩体主要为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此类岩体的岩石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而下古生界地层中U 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寒武系黑色岩系中U 含量非常高。由此可认为,上述高场是由含放射性核素较高的钾k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共同所致。此外,另一些γ能谱总量在(9~15)Ur呈北西向分布的零星偏低场和偏高场,亦由下古生界含放射性核素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所引起。

图1-2-5 调查区伽马能谱场等值线图

1—低γ能谱场区;2—中等γ能谱场区;3-高γ能谱场区;4-哈尔根头口布高γ能谱场区;5—营毛沱高低变化的γ能谱场区;6—交瑞口子偏低γ能谱场区

3.交瑞口子偏低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最南部,即沙井幅南半部的七—铁矿山-岗流脑子以南区域(图1-2-5)。

为震旦-奥陶系地层分布区.岩性包括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岩等。由于这些岩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都很低,γ能谱总量仅为(1~6)×10-6Ur,是造成γ能谱低场的主要原因。

而在更偏南部分出现几处偏高—高场,恰与出露的中酸性岩体和泥盆系相对应。在此系列侵入体中,除闪长岩放射性核素含量偏低外,余者均较高,是形成局部偏高—高场的物性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