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古代日本前往中国交流的特点?

如题所述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隋唐时,日本就派过遣唐使来中国,从贞观年间开始,来中国的遣唐使团规模庞大,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唐朝文化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
有鉴真到中国学习文化,后来中国和日本有了佛教之间的交流,所以日本寺庙建筑
日本太远了 不然和高丽一个情况 话说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有野心 可方向不对 真是后患无穷Aug.2010Vol.13No.4【历 史文化研 究 】从 古 代时 期 日 本 对 外 交 流 中 的 中 国影 响看 日 本 文化罗雪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 东广州 510225 )摘要 :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要研究文化背景 ,即历史。 日本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发展 ,其变化呈现出了持续性 、稳定性 、外向型 、创新性等多元化的特征。 从历史上 的文化交流活动可 以看出 , 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 自己民族利益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创新 , 日本 民族特有的实用主义思维特征 贯穿始终。关键词 :文化 ; 持续性 ; 外向性 ; 创新性中图分类号 :K313 -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777X( 2010)04 - 0026- 03一 、研究意义 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与文化特征是经过悠久的历史、环境变化等与社会的发展一起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和始终以皇室为最高中心 ,以民 族统一为政治中心的历史铸造了独特的的 日本文化。 关于 日本文化, 国内外学者都作了大量的研究。[1]‘ 四 原始 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创造了 日本固有的 原始文化 J-一绳文文化。 岛国环境下形成的 日本文化 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而 日本文化在古代时期除了保 留本土特色文化之外,具有相当程度的外向性和兼容 性。纵观 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 ,其经历了“ 和魂汉才 ”“ 和魂洋才 ”的不同时期。 在明治维新之前 , 日本主要吸收中国文化。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日本文化呈 现出持续性 、稳定性 、外向型、创新性等包含多种因素 的多元化特征。 了解 日本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结 合本土特色创造新文化的特征在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 化交流中是怎样呈现出来的,对了解 日本和学习 日语 具有积极 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 日本绳文 、弥生 、大 和 、平安时代 四个重要 时期 的 日本和 中国的文化交 流,[Il(P42)从这几个时期看 日本文化的发展特点。 日本吸收文化的“ 有用性 ” 是作为文化吸收和存在的标准。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活动中, 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 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人。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途径在各个时期大致都相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交往、科技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及战争。而交往的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第2个回答  2020-11-25
传说:商朝东渡曾途径日本到了美洲;秦朝徐福东渡日本;
有实物的历史:东汉。证据:汉倭奴国印;
最辉煌的时刻;自从唐朝与日本自朝鲜半岛的“白江村之战”后日本打败,日本开始学习唐朝。标志是“遣唐使”
交恶开始:南宋灭亡,蒙元伐日,最后蒙元全军遭遇台风,全军覆没;明朝,戚继光抗倭战争;清朝,日本开始彻底鄙视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