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调研报告

如题所述

乡镇领导干部是工作在基层的领导干部,是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以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扎实工作,更好地组织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乡镇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探索的问题。根据本人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变幻莫测,要帮助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趋利避害、抢占市场、走向富足,作为乡镇的领导干部责任重大无比。因此,作为乡镇领导干部,除了以身作则带头干,还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学习,学理论、学政策,还要向社会学、向人民群众学。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灵活、科学地应对社会变革,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更好地引领农民致富、致优、致强。
二、扮演好三种角色,即:成为农民朋友“倒苦水的缸”、“篱笆上的桩”和“碾顽石的夯”。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的主要领导,一定要扮演好三种角色:一是“倒苦水的缸”。乡镇干部应当自觉地置身于村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之中,聆听他们的苦衷,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广大农民群众的知心朋友;二是“篱笆上的桩”。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村社干部和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还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干点实事:如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外出务工的路应该怎样走等。三是“碾顽石的夯”。农民朋友碰到难题时,乡镇干部应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拿主意,必要的时候组织集中力量突破难关。
三、讲政治,讲原则,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江总书记曾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定要头脑清醒,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我们作为乡镇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群众生活无小事。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要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政令畅通。我们作为基层第一线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决不能漠不关心。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出主意,争取多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的利益,维护农村的稳定。
四、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乡镇领导干部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工作中必须坚持抓大事,识大体,顾大局,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团结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模范,做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模范,坚持做好以下“四大”表率作用:一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要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深入调查,实事求是。作为乡镇基层工作的决策者,要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汇报工作,上报数据,反映问题,而不能夸大其词。二要勤于政务,乐于奉献,不谋取私利。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我们必须时时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允许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追求享乐,谋取一己之利。乡镇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的一个非常具体的缩影。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过好执政关、人情关、权力关、金钱关,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三要熟知上情,深谙下情,不摆花架子。下功夫吃透“两头”,一方面要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工作部署,正确把握和处理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关系,政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工作的全局性和局部性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熟悉本乡镇的实际情况,经常到群众中去访贫问苦,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广开言路,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问题、作出决策时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使工作有所创新,富有成效。四要依法行政,互相监督,不“违章操作”。乡镇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乡镇领导和老百姓近在咫尺,一举一动都在群众眼里。因此,作为乡镇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乡,依法行政,依法办一切事。乡镇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组织生产,搞好工作,要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抓好基层组织的配套建设工作。
五、切实成为农民朋友热盼的六类“干部”。乡镇领导干部为适应新形势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成为群众热盼的六类“干部,”即:“领头干部”、“科技干部”、“正派干部”、“精明干部”、“流通干部”和“求实干部”。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领导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组织和实施者,就必须做到:勤思考、懂科学、重教育,善管理、会经营,坚持原则,办事公道,遵纪守法,能够带领农民开拓创新,实现村增积累、户增收入的目标。
六、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努力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乡镇领导干部既是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直接指挥者,又是经济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指标的具体落实者,担负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任期目标,千方百计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改革发展的路上,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要正视困难和问题,知难而上,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同时,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大好机遇,作为阆中市乡镇的领导干部,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城市”,抓住阆中“三化”、“三名”战略,全力实施“四个打造”,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带领人民群众吃苦耐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共同努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清民风,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农村的风俗人情是什么。对于农村婚丧嫁娶、人情事故要有一个大致的脉络。特别是近来农村一些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奢侈之风的抬头,以及索要大额彩礼等“商品”婚姻的风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家庭和农户的二次返贫,一些老人不得不在还债中度过余生。还有诸如农闲时的赌博、酗酒及不健康生活行为,都是致其返贫和影响农村治安状况的重要因由,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民风的重要性,它也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的软性指标。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得建设农村固有文化阵地,特别是探索农闲时健康的娱乐体闲方式和活动就显得较为迫切。此外,在探索农村文化机制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在发展农户经济上做一些大胆尝试。如在经济人队伍培训、建设、指导等下功夫,利用农闲时进行一些土特产品收购、粮食加工等项目,让农闲时节不再闲,既可增收,也可减少不安全隐患。
清民行。就是要知道农民想干什么。应该说农民的生活宽裕,集体经济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体现和良好保障。农民的腰包鼓了,才有心情和心思享受一些文化或其它精神上的东西,因此乡镇领导一定要对村或户的未来发展规划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很多农户都走了弯路。有的村山地多,有的村平地多,如果把平地特色作物引入山地往往就会不成功或收效不大,也就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致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项目选择和帮扶上,乡镇要充分发挥已建立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站所的指导作用,积极为农民上项目、上好项目服好务。这里有一些建议,在帮扶和包保农户时,不一定要求全部包保贫困户,因为贫困户底子薄、文化程度限制等因素,很难及时显现扶助效果。而适时的选择帮扶一些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创业欲望、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帮扶,往往效果和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同时还可以探索帮扶“连锁”的形式,通过成功户的影响带动、帮助和无息贷款成功后有序流转或项目的成功推广和加盟,在扶持个体经济的同时也促进链条化、产业化、规模化经济结构形成,从而滋生长远的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新增点。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组建农村合作社,以便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失为一个新路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