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董黯 母慈子孝 的故事

我5年级班队课要用

一、汲水奉母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后汉时,句章县石台乡人(今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为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

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频监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二、杀邻报仇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

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其坟墓建造在溪南刘家塔村外森林岙北首老鼠窝山山腰。

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

扩展资料:

中国将举办慈孝节 表彰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

旨在弘扬中华慈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伦理学会和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首届中华慈孝节将于今年10月在宁波举行,届时将揭晓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举办中华慈孝论坛等系列活动。

同时,中国伦理学会今天向社会发出将每年“九九”重阳节设定为中华慈孝日的倡议。

据了解,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江北区,慈孝文化源远流长,汉代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为母治病的孝道故事流传久远,“慈城”、“慈江”、“慈湖”等地名美称世人传颂。

目前,这里保留着完整的如张孝子祠、慈湖董孝子溪等文化遗址。近年来,该区少年陈吉五年如一日背同学上学,使陈吉入选“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居民励雪君“脐血救儿”,感人故事传为美谈。去年1月,江北区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慈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寻找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活动就是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的一项有力举措,主办方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孝亲的现代文明孝道观和良好社会风尚,为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该活动将广泛征集慈孝故事,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信息,组织专家筛选确定20个感人慈孝故事并录制成为短片进行公示,通过公众投票选出十大慈孝故事,并今年重阳节期间举办首届中华慈孝节开幕式及晚会,揭晓十大慈孝故事,并对故事主人公进行表彰。

浙江省第一个GDP超过千亿的县,因“母慈子孝”而出名

浙江是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而在浙江56个县城市中,这个城市是目前浙江县级城市中发展最好的,第一个GDP超过千亿的县,知道它谁吗?

它就是浙江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出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环杭州湾地区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2016年已有21个县(县级市)的GDP突破了千亿大关,在数量上比去年增加了2个,分布在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湖南、内蒙古六个省份,其中慈溪上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5
综合历代文献记载,董黯故事大致如下:

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有个邻居叫王寄,富而不孝。有一次,王寄的母亲见了黄氏说:“我家境比你好,身体却不如你,为什么?”黄氏回答:“虽然家贫,但儿子待我很好,心情愉快,身体自然就好了。”王母听了,回家责骂儿子,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怀恨在心,有一天趁董黯不在家,他把黄氏打成了重伤。董黯知道后,跪在母亲床前痛哭:“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他给母亲守墓,想着报仇的事,睡觉也枕着斧头。他日夜痛哭,以至于泪积成潭,树上的乌鸦也被他的哭声感动,伴他哀鸣不止。

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他写下《歼仇告母文》:“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育我,诚然信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昔仇已报,更无后冤。”随即去官府自首。官府“大其复仇,义其锡类,而杀人者死,国有常宪,持两不能决”,只好上报朝廷。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觉得他孝心可嘉,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并要他出来做官。董黯没有应诏,他愿意终老山林,活了八十岁。

当初,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黄氏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慈城。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大隐溪的水。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到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把句章县治从城山渡迁到慈城浮碧山,他望着不远处阚山脚下的那一条“慈溪”,决定将“句章县”改名为“慈溪县”。
山寨版董孝子故事

关于慈城董孝子,有一种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其父死后,母亲年轻守寡,与隔溪一男子相恋,董黯知母心意,常在晚上背母过溪与该男子相会,凌晨又背母回家。但母亲死后,董黯即去该男子家将其杀死,并将头颅祭于父亲坟前。当邻居和法官问其缘何如此时,他慨然而言,当初背母相会是为了报答母恩,如今杀之祭父,是为了报父之仇。而今恩仇两毕,因此无挂,特来自首。听了其言,皇帝不仅免其死罪,而且以孝行授官。”(《千古风流说慈城》170页)

笔者特地询问了当地老人,听到的故事大致相同:所谓“造桥依娘心,杀僧报父仇”,区别只在董黯并非背母过溪,而是造桥以方便过河,那男子是个僧人,至于先帮后杀、先报恩后报仇的情节都是一样的。另据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记载:“董孝桥,一名渡母桥,报恩观西,距府六十步,天禧五年(1021)建有亭,久而圮,乾道五年(1169)守张津重建。”这个“渡母桥”是否就与董黯造桥渡母有关?

又去网上搜索“造桥依娘心,杀僧报父仇”,居然发现苏州有一个《渡僧桥的传说》与之相似:

从前有一个和尚同年轻寡妇私通,因隔着一条河,所以不分寒暑趁夜偷偷摸摸涉水过来奸宿,临晨回寺念经做功课,日子一长,设寡妇的儿子发觉,但他敢怒不敢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日夜寒窗苦读,十年后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他孝娘,怕冬天和尚涉水时连累娘受冻,因此衣锦还乡时出资造了一座石桥,方便了那和尚。不过他终究恨和尚让爹在阴间做了王八。几年后他娘病故,那儿子便借故把和尚捉来杀掉,并当堂言明:“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为此这座石桥就被叫做“渡僧桥”了。

不知道是原创的还是抄袭来的,总之慈城地区除了史书记载的董孝子故事,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山寨版”的董孝子故事。然而,当我读了这个山寨版的故事,却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故事比较恶劣。

首先董黯太阴鸷,从曲意奉承到翻脸杀人,一副越王勾践的做派。可怜那男子,与董黯母亲相好,追求人生幸福,却无缘无故成了刀下鬼。董黯说是为死去的父亲报仇,却也不想想,即便父亲安心了,母亲知道心上人被杀,能安心吗?即便那段恋情不合礼法,董黯无论造桥渡僧还是背母过溪,事实上都已成了帮凶,究竟如何裁决,不能由董黯自己说了算,他怎么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至于因此认定董黯是孝子,也说不通。《论语》记载孔子论“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董黯事母不合礼法,祭父、祭母也不合礼法,并且前后矛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02
当初,董黯的母亲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黄氏的病终于好了,人们说,那是董黯的行为感动了天神,于是,慈城便以孝而著称。
第3个回答  2012-08-04
当初,董黯的母亲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黄氏的病终于好了,人们说,那是董黯的行为感动了天神,于是,慈城便以孝而著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