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入声是几声

如题所述

汉语拼音的入声是第四声,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

入声是汉语之骨,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现代汉语方言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语、平话、赣语、新湘语、徽语、晋语、江淮官话、部分西南官话以及极少数冀鲁官话里保留入声。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中古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入声的消失时间

入声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语言学界最公认的观点认为,入声在北宋时期合并为喉塞音,最终消失于南宋时期。元朝初年的韵书《中原音韵》记载,宋末元初的北方官话已经没有了入声。

明朝驱逐蒙元恢复华夏以后,制定了《洪武正韵》,用入声尚存的江淮官话作为明朝官方语言。《洪武正韵》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2
汉语调类之一,以塞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等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北方地区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江淮官话、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也保留入声。韩语和日语均有类似入声的发音(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粤语),有的p、t混同(客家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江淮官话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 从语音学上说,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6
汉语调类之一,以塞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等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北方地区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江淮官话、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也保留入声。韩语和日语均有类似入声的发音(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粤语),有的p、t混同(客家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江淮官话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 从语音学上说,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4-14
汉语调类之一,以塞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等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北方地区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江淮官话、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也保留入声。韩语和日语均有类似入声的发音(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粤语),有的p、t混同(客家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江淮官话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 从语音学上说,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
第4个回答  2010-04-14
汉语(普通话)拼音没有入声
入声是传统汉语的四声之一,普通话已经消灭了入声
入声在多数南方汉语中还存在,就是一类发音短促的读音,通常以塞辅音-p、-t、-k结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