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如题所述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稳步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高各省的医疗卫生水平,使各省都能解决自己省内的疑难重症的治疗问题,而不是都到北上广来看病。最近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我们也和四个省签订了省部共建区域医疗中心的协议,这样使得病人的分流能够从北上广分流到各个省、各个区,这是首先解决第一步。

2、继续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如果县医院能够把本地区的疑难重症解决好,这些农民得了疑难重症就不一定去大城市。所以要想解决几亿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就要把农民大部分的疾病解决在县域内。

3、要把区域的医疗机构资源进行整合。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农村患者都去大医院。中国看病难,主要是找大医院专家难。基层医院的水平不提高,人们肯定要去大医院,看病必然是难。所以要加强基层的建设,医疗资源能够纵向流动,这样“看病难”就能够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还能回社区,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4、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我们正在推进支付方式的改革,使得急性病在急性病医院看,有急性病的价格。慢性病、康复期的病人在其他医院看,在不同医院看有不同的价格。

5、完善药品政策。第一个措施就是进口专利药降价,抗癌药通过国家谈判,17种药品降价,进入医保。第二是“4+7”集中招标、带量采购。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别是中间环节的成本。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牵扯到医药产业,牵扯到医疗服务产业。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好,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战略重组和良性竞争,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9

看病难、看病贵原因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看病难,实际上是到大医院求医难、看知名医生难,而到基层医院就医、看普通医生并不难。在对基层医疗能力不信任的情况下,患者不管多难也要跑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这种非理性的就医行为,既增加了个人看病成本,又造成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让本来就十分稀缺的专家资源不能用在刀刃上。而解决这一问题要疏堵结合。

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目前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患者“小病大医”的做法,一方面造成基层医疗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又导致大医院就诊紧张。

在人们印象中,大医院医生技术过硬、医疗设备更先进、护理更到位,患者和家属也能更放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走廊天天加床、医务人员日夜加班的“超载”情况会让大医院吃不消,病人所能享受的服务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打折扣,加上人多拥挤,或许还会增加院内感染风险。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医院却“吃不饱”,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大医院越做越强,基层机构人才流失,发展乏力。到那时,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其实,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常见病患者,完全没有必要去大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剧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头想想,您是不是也曾因为感冒发烧闹肚子往人满为患的大医院跑过?其实,因为常见病而到大医院里扎堆,真的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首先,到大医院看病要比在基层多花不少钱。因为挂号费、护理费、床位费、药费等定价本身就比社区医院高不少,再加上医保按不同比例分级报销的政策,常见的小毛病到大医院治疗,多花冤枉钱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分级诊疗是关键

小犀牛健康科技以中医药信息化为基础,以提升基层中医馆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目的,利用中医药知识库、名老中医经典处方、中医远程诊疗系统等构建数据支撑平台,实现基层中医馆医生辅助诊疗模式,大大提升小犀牛中医馆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造福更多的社区居民。

一方面,小犀牛健康家中医馆未来将启动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陕西省中医医院等三甲医院数据中心的对接,实现了数据的网络信息化。同时将继续加快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部署工作,通过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推广,提升中医特色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落地。除此之外,健康数据平台便于统计分析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针对性的政策,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小犀牛通过经典处方、辩证论治、电子病历模板、中医知识库、远程教育等中医特色的知识,提升了中医馆的中医特色的服务能力。

三是与陕西省中医医院的远程联络机制,在提高基层医生诊治水平同时,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打通健康绿色通道,实现急病、大病及时转诊,在健康就诊通道上开足“绿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