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过那些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2、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

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

扬雄曾撰《太玄》等,把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对后世意义重大。

3、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4、范镇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年八十一岁。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

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

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

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

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

5、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

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

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

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

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