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皇帝支持的改革,为何还是失败??

从底层发起的改革,通常是破坏性很大的农民起义,摧毁一切。

而从高层发起的,即使有皇帝支持,为何还总是失败?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要怎样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我觉得探究这个问题应该明白在封建社会虽然皇帝是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但一定要记住他也仅仅是代表。对整个社会来讲,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统治阶级,具体讲就是地主阶级。
皇帝可以干掉一个地主,一个大地主,一个除了他自己之外最大的地主,但是他绝对不能干掉整个地主阶级,因为这是他执政的土壤,因为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地主。
具体来看,王安石变法时虽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但是他的变法针对整个地主阶级,损害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自然受到整个地主阶级的反抗,其中,司马光就是地主阶级反抗变法的代表。宋神宗发现如果支持王安石变法虽然可能会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但是却失掉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支持,甚至导致统治根基不稳,两相比较之下,只能最终放弃推动变法。
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是放弃地主阶级转而让资产阶级当政,自然会受到整个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结果光绪皇帝站在变法的一边,地主阶级只能选择慈禧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反对变法,反对皇帝。可见,封建王朝的皇帝如果想对地主阶级开刀最坏的结果就是失掉皇权。所以,封建王朝所有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成功,前提必须是不触及地主阶级利益,但是不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就不能称之为改革了。
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就我印象中成功的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但是,就是这两个成功案例,也并不能称之为改革。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和朱元璋起义成功后建立的依然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依然是地主阶级而不是农民阶级,社会本质没有大的变革,无非是一群新地主取代了过去的旧地主成为了新的统治者,改革自然也不能称之为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30
因为皇帝对政权没有完全的统治权
商鞅变法就是例子
第2个回答  2010-03-30
守旧势力过于顽固与众多,皇帝权威不大或无权威,特别是威望与兵权,一切变法的后盾都是武力,政治是主要的手段但必须以武力为威慑力量,镇住守旧势力,或剿灭守旧势力,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的改革即明证也。
第3个回答  2010-03-30
皇帝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统治阶级的力量更大,或者说皇帝只是他们中有特权的代表,所以,皇帝在变革时,平衡不好各阶级的利益的话,失败是注定的!
第4个回答  2010-03-30
制度的创新总会使得一部分人失去既得利益,制度改变的越大,这部分人群愈多层面也会更高,收到的阻力也就越大,专制度下是以个人施加压力强行推行,当个人的压力无法压制反对势力的时候改革便会失败,公民进行公投来推进改革全体公民参与这样就可以
第5个回答  2010-03-31
王安石变法就是宋神宗支持的,之所以失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封建制度下权利和权威来源于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权的更迭导致了政策的反复,神宗之后每一个皇帝对变法是一种态度,再加上后宫中的皇太后也反对变法造成了变法难以持续;二、变法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疯狂反对,大名鼎鼎的司马光,还有皇宫里的各位太后都不支持,他们到处诋毁变法,不承认变法带来的好处,一味夸大变法带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司马光臭名昭著),变法稍微有一点问题,他们就跳着脚的谩骂;三、支持变法的人中有很多投机分子,他们不是为了使国家富强而变法,只是为了自身的前程仕途和利益而变法,更有很多人把变法变成了个人谋福利的工具,使惠民之法变成害民之法。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没有给作为政策主要执行机构的官僚系统(特别是文官系统)带来直接的利益,所以遭到了它们的愚弄和利用。至于戊戌变法当时的权利根本不在皇帝手中,得到皇帝支持也没用。而且当时的守旧势力太过反动,触犯他们半点利益,他们就要疯狂反扑。改革,不管是从高层发起还是从底层发起,要想持续下去并最终成功就要均衡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某一阶层的利益,改革是要革掉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并对这部分利益进行重新分配,而不是革掉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完全重新洗牌,在没有外力支持的情况下,后一种方式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