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四娘娘的娘娘词

如题所述

被民间称为“娘娘词”的《南游传》,又名《灵经》。《南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出现。清人赵钧的《过来语》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一年四季唱大词……终年不绝。( 1 )”
娘娘词一般都在宫观庙宇中传唱。清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中曾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盲词村歌唱娘娘。( 2 )既然是“呼邻结伴去烧香”那么他们去的地方自然是宫观庙宇。而且当时在温州城乡陈十四娘娘宫和其他的庙宇甚多,如天妃宫、灵门太阳宫、瓯北码道宫、七都上沙宫、罗溪宫、荆州太阳宫等等,八仙楼东岳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门外贤大王殿、百里坊四营等等都是唱娘娘词的重点之地。年年不绝。而另有一词为证:“唱大词,唱大词,九月菊花开几枝,光应宫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闪灵旗”。
唱娘娘词有一套非常庄严独特的仪式。 从请 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词中都和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正是其他词类所没有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时令请唱词的习俗。请唱大词总是有那些“头家” 和唱词 先生事先约好,否则唱词先生会被它地方请走的。因而他们总是请一位会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早去 和唱词 先生约定时间来他们地方唱词。而且唱词先生来得也很是气派,接送也是很是庄严。解放前,唱大词的艺人,有的坐轿,有的骑马,到坛(唱词的地方,庄严的称呼)时,人们放炮迎接,热闹而庄严。据已故的老艺人赵连钦说,他的师傅周德寿以及师傅的师傅们早年就坐轿去唱大词的。还有一位名叫岩聪的艺人骑马,并带马童、徒弟一行四人。他们到达经坛时,群众还放炮相迎。
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连续七日七夜。演唱开始时均放一串鞭子炮和三个爆竹(温州“鞭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而娘娘宫内或庙宇中则是挂灯结彩,摆香案,立经坛,有的还搭闾山景,另有一纸糊的蛇妖,缠在台柱上,有汪、杨二将守住,还有焚纸马台,外搭三界台。在神前一般还放四张八仙桌,摆有众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陈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
唱大词每一场演唱开始时艺人身穿长衫(有的还穿道袍),和掌站着唱,“请神”、念“八大神咒”,请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祷告天地,接着艺人唱“八仙”、“鼓诗”、“保祥”、“表纸”作为启经,一般是在上午进行,类似一种开幕式的演唱仪式,而下午才开始正式的演唱。单每场开始都得唱“八仙”、“鼓诗”、“保祥”接下来唱正文。每场结束时都要送神安位。
当唱到“陈十四游地府”时艺人就跪下来唱,听众焚香默听完毕,艺人坐下来继续唱。娘娘词“每唱到神佛来去时,听众要拈香参拜,烧纸马,呼佛号。”
而当演唱进行到第三天下午时,唱陈十四收妖到温州,谓之“娘娘到坛”。由经坛首事(头家)组织二三十人为迎接仪式队伍,抬着佛銮,全副銮驾,头牌执事,长幡宝盖,对锣开道,唢呐长号,锣鼓锵钹,琴萧管弦,音涛乐浪,洋洋盈耳。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艺人唱台前,领取陈十四娘的令旗,即所谓“十四娘娘闪令旗”。他手执龙(牛角)、宝剑、神铃等,带领迎接仪式队到瓯江边接陈十四进经坛,道士如导游一样每到一处向陈十四介绍这是什么地方。到经坛时,听众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经坛内还摆起了三牲福礼祭祀,由道士祈祷降福。
最后,还要举行收耗送圣仪式。即用纸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统统押进船舱中,神娘(陈十四)差来天兵天将,把它们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灭灾。由首事带领十至二十人,腰插宝剑、钢刀,扛着纸船,由道士押送到瓯江边焚化,驱邪迎祥,送圣回宫。离瓯江远的地方,这一仪式就到附近的小河边举行。但这最后的仪式,妇女和小孩是不能参加的、不许观看的。至此,一坛《灵经》算是唱完满了。 温州鼓词在温州孕育而生,成为温州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娘娘词在温州经久不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温州鼓词是浙南地区下层民众精神生活重要的支柱,与戏曲一样,在文化架构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
温州远离中原,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瓯越古俗信鬼神,据嘉靖本《浙江通志》记载:“始东侯王信鬼,古瓯俗信鬼。”又《永嘉闻乐》记载:“昔东瓯王信鬼神,其风至今未替,故俗患病祈神,演戏酬神之事终年不绝。”陆游在《野庙记》中说:“瓯越间好鬼神,山椒水滨多淫祠,其庙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厚,皙而少者则曰某郎,有愠而尊严老则曰姥,有容而艳者则曰姑……”,而且《永嘉南溪竹枝词》中有说:“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处奉娘娘。”
古瓯越鬼神信仰的传统,是温州娘娘词产生的土壤,也是其发展的温床。
民间信仰需要诸多载体,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偏废。娘娘词的适时出现,成为温州民间信仰最佳的非物质文化载体。
首先,它在民众心目中拥有祈福攘灾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务实和功利主义倾向,表现在信仰的特征上,就是信仰者大多从自身的功利目的出发信奉其神,信仰者祭神则必寻神有所求,在信仰者那里只在那达到‘祈福禳灾'的作用就满足了”。而唱大词,正好有这样的功能。在《净水咒》中词文唱到“净水散洒,祸去福来;一洒天开,日月长光;二洒地裂,百草尽藏;三洒香坦北斗,四洒人间长生。”“祸去福来”正是人们所希望的。“天开,日月长光”人们希望早晨早来,天多晴,这样在务农的温州的人们就可以下地劳作,“百草尽藏”也正合人们田地受杂草困扰,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希望“百草尽藏”而农作物快快生长的心理。而多寿“长生”也是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希冀。
在《天地净煞咒》中“却鬼延年”,也是人们所希望的。其中的“保祥”可以说是反映了人们的所有希望。现摘录如下:
上保老人多福多寿,手脚轻便,身体强壮,福尔凑来,寿再增。中年当家发起,出门东风送嫩柳,回家金杏满树红,一年到头顺风顺水。
凶人远避,喜人相逢,保年轻,保成人,未得婚姻送鸾凤,未得子息送玉麒麟,生男该送长寿子,出女女投身。
保六根清净,无关无煞早成人。学堂读书都上进,日功夜读能勤文;
保手艺人身体健康,技术精通,创造财富好赚银,公平买卖永平安。
保田土羊大丰收,落种五谷庆丰登;满山满垄树成荫,树头果子变黄金,猪牛六畜保兴旺,鸡鸭猪头保成群,飞灾横祸,相冷咳嗽百病消散,一切虫耗远退大洋江海。
保乡方清吉,户户康宁,份份家家吉庆。灵神不用多祷告,显佛不需多通情。
娘娘词还结合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套用了道教的仪式,使其演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而道教在温州早就深入民心,晋时就有名道士陶弘景隐居在温州的陶山。
其次,陈十四传说在温州民间的传播,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合力作用:既需要各地广建宫观端宇,更需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艺人们把“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同温州当地具体的区域和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可信性,因而使陈靖姑信仰得到迅速的传播。于是,在“太阴宫”、“娘娘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娘娘词也应运而生,而且在温州鼓词中出类拔萃,一枝独秀。
与此同时,娘娘词自身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最佳契机。
在演唱与传诵陈靖姑传说的过程中,娘娘词不但具备了娱神的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娱人的功能。娱神功能:娘娘词演唱的场所都是在宫观庙宇,在演唱开始时就有“请神”、“表纸”、“打八仙:,之后还有“按位”和“送圣”等仪式,而且在八仙桌上还摆有众多的祭品和香火。每唱到神佛的时候,听众要拈香,而且默听,呼佛号,叩头参拜,唱到“陈十四出世”和“游地府”等时,艺人还跪下来演唱。这些具有神迷色彩的仪式也正好和民间信仰意识产生共鸣,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娱人功能:张在《杜隐园日记》写道:“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妇环侍,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装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强的娱人的作用。这种娱人作用,体现在鼓词的故事性、音乐性、和通俗性等方面。
此外,娘娘词演奏的道具也值得一提。譬如鼓,鼓的神秘性也是温州民众选择鼓词的原因之一。鼓是温州鼓词演奏的主要音乐用具,因而称之为鼓词。鼓在演奏中具有神秘性,可通神。唱大词的时候,用的是大鼓,而一般的唱词用的则是扁鼓。用大鼓,鼓声响亮,如打雷。可以驱邪,正如寺院中的大钟一样。在鼓词中鼓也很有来历的,在娘娘词中唱道:“月中裟罗定阴阳,独角仙牛皮一张;广博仙师鞔成鼓,三音六板干歌唱。”而且还有很早的师承,“ 祖师 教授轻轻调,重打三捶透上苍”。鼓的神秘性不仅在于“重打三捶透上苍”,还可以“上请三十三天佛落降,下请地府十八重”,打起鼓还可以“阳界听打太平鼓,天赐五谷丰登交万仓,幽冥听打太平鼓,十八重地府把罪释,中间听打太平鼓,大男小女保安康,柴禾绿花红满地,年长山河此诵文,太平赐鼓来奉敬,法台法鼓敬圣君“。鼓不仅上可以通天请佛,下可以是 阎 君释放鬼魂,中间还可以保平安。鼓了变成了“法鼓”。
总之,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温州民间信仰共生共荣,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娘娘词因为普及和宣扬陈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经久不衰;陈靖姑信仰借助娘娘词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娘娘词的演唱在温州地区已经成为温州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娘娘词的将来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使得封建迷信逐步被破除,民间信仰虽然还有一部分领地,但娘娘词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步消失。可以预见,娘娘词与陈靖姑信仰将一起被送进历史博物馆。这不仅因为陈十四作为一个神的存在受到了挑战,而且现阶段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更喜欢具有很强视觉冲击的影视、网上冲浪,或者舞厅、 KTV 、书吧、保龄球、健身房等等。在《网易快报》里有篇文章里提到:(唱词)“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里(后来戏没人看了,词也没人听了,放电影了就都改成夜里)……若是唱鼓词,场子下只有老人听了。台上唱词的先生必定是乡间有名的。”
不过陈十四信仰和鬼神作为一种民间的传承文化,成为温州乡土文化中重要部分被人们时代流传下来,在人们的心理上总是留有痕迹的,即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特别是在老辈,以及中年的那代人中其还是有相当的分量的,也经常的出资修庙,请艺人唱鼓词。到八十年代,单温州市郊统计,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宫就有三十多所。据 叶大兵 先生在温州上村太阴宫考察中发现,该宫在 1988 年 12 月一张资助建宫的名单上,该村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的华侨 95 人捐了款,多则 500 美金,少则几十美金,其中有些老华侨还能够将陈靖姑的神像或香炉请到国外,在小楼上供奉。上世纪九十年代,顾希佳说“如今这种传统(祈祷神佛的传统)正在恢复之中……近几年温州人有钱了,为这习俗的恢复打下了基础,于是乎,那些知名的鼓词艺人一个个‘发'了起来,青年看在眼里……他们纷纷投师学艺”。但这也只是在衰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繁荣的背后掩盖不了衰亡的因素。
保护措施。 温州娘娘词虽然具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它的底本《南游传》却是温州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娱人功能还是有积极的作用。面对如此状态的娘娘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钟敬文 先生曾给了我们的很好的启示,他说:“中国境风,民间艺术十分富饶……而当前又值社会剧变,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如果不急加搜罗保存,并有选择地给以发扬,我们将永远失去那些不可再得的文化瑰宝。”
从唐代流传至今的陈靖姑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形成陈靖姑信仰的基础。而结合了温州具体区域和人文历史的《南游传》对研究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和故事的流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它孕育诞生在封建时代,其中具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因而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温州的娘娘词。 首先,对不同版本的(不同艺人)《南游传》唱本加紧进行录盘、成书。以保留将失传的民间文学,抢救宝贵的口传文化遗产,以供研究,使之成为我国民间文学中的瑰宝。
其次,对录盘成书的《南游传》中的异文加以整理和研究。探讨我们温州曲艺中的丰富的人文和历史因素。使更多的人了解温州,了解温州的特殊的曲艺温州娘娘词。
这样,我们就为中国民间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件具体工作。
陈十四娘娘历代护国佑民,闽、台、浙南各地,均以立庙奉祀,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