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县的建置政区

如题所述

一、建置沿革?
今余杭县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吴及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钱唐两县,为中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新莽时,改余杭、钱唐县名为进睦、泉亭。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原名。之后,余杭、钱唐两县有合有分。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于钱唐县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州,州治设余杭,名杭州,次年移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两县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钱唐县改名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钱塘、仁和、余杭三县仍为其属县。八年,定都临安(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府设路,钱塘、仁和、余杭三县均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置钱塘道;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16年,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6个区,置杭州市。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9年,余杭、杭县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7月,余杭县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日,余杭县解放,3日,杭州市、杭县解放。余杭县初属第九专区(后称临安专区);1957年改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撤销余杭县建制,境域并入临安县。杭县先属杭州市,后改为省直属县,又再属杭州市,至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销,划为杭州市郊区。1959年3月,杭州市郊区分设半山、拱墅两个人民公社联合社;次年1月,合并为钱塘联社。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原余杭县地并入钱塘联社,4月改为县建制,更名为余杭县,属杭州市,县城设临平镇。
二、行政区划?
北宋时,余杭县分9乡,钱塘县分11乡、4镇,仁和县分9乡、4镇。南宋时,余杭县分8乡,辖9里;钱塘县分13乡,辖62里;仁和县分11乡,辖44里。明万历时,城区设坊,负郭设隅,农村设乡。余杭县城区11坊,负郭5隅,农村8乡,辖73里;钱塘县城区11坊、辖18里,负郭7隅、辖24里,农村9乡、辖115里;仁和县城区8坊、辖20里,负郭2隅、辖10里,农村12乡,辖232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分自治区域,余杭县设县城和5个乡;钱塘县设县城和7个乡;仁和县设县城和9个乡镇。
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余杭县分40个乡镇,辖319保、3159甲;杭县分80个乡镇,辖850保、8282甲。35年余杭县设3个区,23个乡镇,辖233保、2197甲;杭县设4个区,51个乡镇,辖579保、6532甲。
1949年5月解放后,余杭县建1个区(黄湖区)、21个乡镇;7月改建为7个区、5个镇、16个乡。杭县,解放初建2个直属镇,5个区,47个乡镇。以后两县行政区划数度变动。至1958年3月杭县撤销前,有5个区,辖32个乡,另设5个直属镇。10月,余杭县撤销前,有4个区,辖18个乡,另有1个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撤销乡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余杭县建成7个人民公社,杭县建成10个公社。1961年4月设置5个区,并调整公社规模,改建为45个公社和5个镇。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1985年,全县设5区(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13镇(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闲林、乔司、良渚、黄湖、长乐、獐山、博陆、九堡),40乡(双林、星桥、小林、乾元、翁梅、亭趾、五杭、大井、下沙、塘南、超山、宏磻、沾驾桥、崇贤、东塘、云会、勾庄、运河、肇和、双桥、大陆、安溪、五常、蒋村、永建、舟枕、石鸽、中桥、泰山、仓前、和睦、吴山、长命、双溪、太平、鸬鸟、百丈、潘板桥、彭公、北湖),辖574个行政村。
三、主要集镇?
临平镇?
临平镇
位于县境东陲,为余杭县县治。公路距杭州市区艮山门28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36,308人。临平之名,东汉已见诸史册,晋时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东大门,也是拱卫杭州的军事要地。沪杭铁路、杭申公路,穿越镇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车分两路达镇,每日有汽车班车通县内23个乡镇和杭州、嘉兴、义乌等地。上塘河横贯镇中,西通杭州,东至海宁,并经和睦港与钱塘江相联,经禾丰港与大运河沟通。1985年,全镇有丝绸、针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化工、制药、建筑、电子等行业的工厂125家。镇村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末,有镇村企业36家,职工2105人,年产值1017万元。有各类商店360家,个体商业298户。有百货大楼、迎宾楼、二轻展销楼等综合商场,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销兴旺。文化体育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新华书店、电视台、广播站、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游泳池、田径运动场等。学校有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3528人;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738人。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老年大学等学校。医疗卫生设施有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地方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卫生院等。有病床206张,医务人员463人。临平胜迹甚多,镇东桂芳桥,建于宋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有安平泉、安隐寺,现井泉尚存。镇北有被历代名人学者推崇题咏的临平山,山东部新辟临平公园,占地164亩。
余杭镇?
原名在城镇,位于县境西南,杭徽、彭余公路在此相接,苕溪与余杭塘河穿镇而过。公路距杭州武林门26公里,距县城临平镇55公里。总面积4.1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6,917人。余杭镇历史悠久,从建县起至1958年撤县,一直为余杭县治,历2180年。其间,隋开皇九年(589年)曾为杭州州治;1949年5月为浙江省第九专区驻地。1961年起为中共余杭区委、区公所驻地。清末杨乃武与葛毕氏冤案发生于此镇。镇境处水陆要冲,素为茶、茧、纸等集散场所。天目山区及周围农村的竹、木、茶、茧、纸等物产,云集于此,再转运京、沪、苏、杭等地。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县内重要工业城镇。1985年有厂矿64家、职工7628人,其中镇村办工业22家,职工878人。全年工业产值622万元。镇有商店198家和农贸市场、木材市场与小商品市场。有中学2所,小学3所,在校中小学生2927人;幼儿园5所,入园幼儿512人。并有文化站、影剧院、手工业俱乐部、退休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等文化设施和县第二医院、镇卫生院等。镇东有安乐山,上有建于五代的安乐塔,与苕溪北岸的舒公塔遥相对应,称余杭双塔。现已辟为公园。东汉时,县令陈浑筑南湖于城南,为苕溪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现湖及塘仍存,部分虽已垦殖,但遇大洪水仍作泄洪区。
塘栖镇?
塘栖镇
位于县境东北,跨京杭运河两岸。公路距临平镇15公里,距杭州半山39公里,水路南至杭州市拱宸桥26公里,北通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是江南水乡著名集镇。1985年12月,丁河乡及塘南乡的部分村并入,全镇总面积达到14.76平方公里。塘栖之名,始见于南宋。元末,张士诚开浚运河武林头至北新桥段河道后,塘栖逐渐发展成为重要市镇。1985年人口34,431人。塘栖为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商品经济发端较早,丝绸工业发达。明成化时,仁和、德清两县的蚕丝均在镇内集散,一些富户开始雇工缫丝、织绸。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兴庞元济与杭州丁丙合资,在镇内开设大纶制丝厂,为浙江最早的丝厂之一。民国时,塘栖镇成为杭嘉湖平原上著名的丝绸产销大镇。解放后,塘栖仍是县内主要城镇和丝绸主要产地。1985年,全镇有工厂107家。镇周围盛产枇杷、青梅、杨梅、甘蔗、荸荠等水果和淡水鱼,并在此集散。镇中桥多、埠多、巷多,富有江南水乡构筑特色。明、清两代,塘栖多藏书楼,清光绪十六年,建栖溪讲舍。今设有中学2所,小学2所。县中医院也设在镇上,有病床115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