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有那些不同之处.

如题所述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区别考证

  关羽篇: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是为孙坚所败;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军的徐晃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义释曹操——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为了牵制孙权好让自己进军荆州和益州没有全力追击,所以让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顺便说一下,魏延已经加入刘方,并非杀了韩玄后才加入的;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未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篇: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则略逊一筹,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这点曹操和周瑜都知道,只是曹操没想到周瑜会在那时攻击;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还有顺便说一下,孙权本来就有出兵的想法,诸葛亮没有激他的话他也会和曹操打上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陈寿本人对此事有置疑),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只有二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还有一次是被打;

  空城计——空城计——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自然不是真的,空城计原形来自赵云在汉中时摆空城智退曹兵。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火烧籐甲兵——真有此事,不过火攻不是孔明本人想到的;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包括汉水之战和火烧葫芦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陈寿除了写过《三国志》,也写过以诸葛亮为题材的书籍)
  曹操篇:

  借张后头息士兵怒——是虚构的;

  梦中杀人保护自己——也是虚构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觉得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杨修之死——他死的时候是45岁,而不是34岁;

  曹嵩之死——是陶谦派人去杀的;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语辞告别刘备进曹营,并没有假信一事;
  其它 :

  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孙尚香考证了一些资料,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原因说是马超深感曹操军队将会侵占到自己家族的地盘,从而先起兵攻击曹操,反正先起兵的是马超就是了;

  关于彝陵之战刘备出兵——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四万,有的说是十万,也有认为是六万和八万的,但就不是演义中的70万就对了;

  陆逊的策略——不是一开始就坚守不出,而是陆逊先派支兵队去探查虚实,被蜀军击败后才决定坚守不出;

  甘宁之死——他是病死的,不是被沙摩可杀死;

  黄忠之死——他也是病死的,不是死於战争;

  马谡失街亭——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破街亭的人是张郃;

  张郃之死——确实是被孔明的部队射死,但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他的死当然也不是司马懿失算害他中伏兵而死的;

  苦肉计——黄盖是有诈降,被打一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是刘备的命令,后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只是用疑兵之计骗过曹纯后就撤退了;

  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敌人没那麽多,是五千,且那是刘备叫他「断后」而非自愿,杀的武将也不是五十名,只有九名,但仍然很勇敢;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祖茂也没有死;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而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早已形成,「貂蝉」只是催化剂;

  赤壁之战——演义中为曹操有80万军诈称100万,历史上为拥有30万军诈称80万;

  合肥之战——孙权围攻城池多日不克从而退军去施行其他战略,演义中被张辽800兵全歼10大军大有夸张之意,吴国的小孩当然不至于听到张辽的大名后就吓得不敢哭,魏国的士兵听到百骑劫魏营的甘宁后也不至于吓得半死,而实际上,合肥之战是一场长达11年的南北对抗,早在赤壁之战前一刻就暴发了,演义中所讲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断,而已描写得不太实;

  太史慈之战——206年就死了,当然不是在合肥之战中被张辽部队乱箭射死的;

  魏延踢翻延寿灯——当然没有这回事;

  关于徐庶——他本名叫单福,化名作徐庶,演义中相反了过来。
  http://www.fbook.net/book/1598/tx101040.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27
我随便说几个吧
比如说草船借箭;,其实那是发生在赤壁之站后面,而且也没有什么诸葛亮参加,
就是周愉出去玩,不小心进了曹军的地盘,曹操开射而已.
还有刘关张有没有结拜也是一个迷,因为句调查,关比刘还要大两岁呢 .
关羽斩了颜良,文丑却不是他杀的,而是死于以后的战役.
鲁肃也是一个大将之才,至少不比诸葛亮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被神化的,他的才干是远远不如曹操的.
火烧博望这是也不是诸葛亮干的,而是刘备指挥的.
~~~~~~~~~~~~~~~~~~~很多很多啦
我也说不完,不过有一点,赵云是我喜欢的人物,他的确有在长坂坡大发神威
第3个回答  2006-10-27
比如: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
第4个回答  2006-10-2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可以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但是不是属于正史。
三国演义的作者比较崇拜孔明,作者个人倾向刘孔这边,所以自然要美化自己喜爱的人物了。主观性比较强。

三国志却是一部历史性著作,里面的事情更具有历史参考和研究价格。从而也更加客观的记载一些史实。

不同之处太多了,你去百科看看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