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行政区划的1949年之后区划的主要变更

如题所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废除“保甲”。 1955年,划分为东、南、西、北城区四区,组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字。 1957年,新设郊区,城区四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1958年,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958年,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59年2月,撤消郊区,1959年3月,望城县并入长沙县;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 1977年,恢复望城县建置,将原长沙县拆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1978年,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983年,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管辖,旋即湘阴复归岳阳地区。 1984年,公社制度(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取消,恢复乡村建制(乡镇、村、居民组)。 1993年,浏阳撤县改市。 1995年,四个县(市)“撤区并乡”,长沙市辖5区、3县和1市,38街道、67镇和53乡,648居委会和3091村。 1996年,城区区划调整,撤销原东南西北和郊区五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5区,芙蓉区主体为东区大部、天心区为南区大部、开福区为北区大部、岳麓区为西区大部,雨花区主体为郊区大部、原东区和南区划入部分。 2008年,望城县含浦、坪塘、莲花和雨敞坪镇等4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4个镇的行政建制、人口、面积、所辖村(居)委会个数、政府驻地均不变;雷锋镇划归高新区代管(湘民行发[2008]3号)。 2011年6月,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原望城县行政区域为新设立的望城区行政区域。 2015年1月,长沙县暮云街道、南托街道调入天心区管辖,跳马镇调入雨花区管辖。 截至2011年,长沙市辖6个市辖区、2个县和1个市;59个街道、87个镇和24个乡;1,236个行政村和578个社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05
长沙行政区划的主要变化:

1、1949年刚解放时,长沙市辖8区:
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区下辖82保、1838甲。没有辖县。
2、1950年8月,废除保甲制度。
3、1955年10月,东、南、西、北4区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合为郊区。
4、1957年内4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5、1958年9月,农村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6、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7、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
8、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9、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0、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
11、1984年2月,长沙市辖4县1郊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同名的乡(镇)。
12、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1995年7月辖县(市)撤区并乡建镇,长沙市辖5区3县1市,38街道67镇53乡,648居委会3091村。
13、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
14、2002年底,长沙市辖5区3县1市,54街道79镇39乡,568居委会2727村。
15、2007年,长沙市辖5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4个县(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各区、县(市)共辖83个镇,比2006年增加3个,2007年共31个乡,53个街道。各镇、乡和街道共辖村1258个,社区566个,与2006年相同。
16、2008年,望城县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归岳麓区,雷锋镇由望城县委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同年八月长沙县榔梨镇韶光社区居委会正式划归芙蓉区东岸乡管辖。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由573平方千米变为975平方千米。
17、2011年7月,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城区,长沙市城区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18、2015年1月14日,长沙县暮云街道、南托街道划入天心区,长沙县跳马镇划入雨花区。 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增加至2185千米。
第2个回答  2016-06-02
  长沙地区秦为长沙郡治,汉代为长沙国的都城,唐代和宋代为潭州长沙郡治,元代为天临路治,明代改为长沙府治,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为湖南省治。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裁善化县并入长沙县,湖南的省治、长沙府治与长沙县同治。1913年撤长沙府,1933年设“长沙市”,市、县分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长沙历经多次调整,1951年自长沙县析置望城县,1959年望城县并入长沙县,长沙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77年,自长沙县复置望城县,长沙市辖二县。1983年宁乡县和浏阳县划归长沙管辖。1996年长沙市辖区调整,撤销原东、南、西、北与郊五区,新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与雨花五区。2011年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截止2011年,长沙市下辖6市辖区2县,代管1县级市,共计170个乡级行政区划,其中59个街道,87个镇和24个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废除“保甲”。
  1955年,划分为东、南、西、北城区四区,组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字。
  1957年,新设郊区,城区四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1958年,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958年,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59年2月,撤消郊区,1959年3月,望城县并入长沙县;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
  1977年,恢复望城县建置,将原长沙县拆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1978年,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983年,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管辖,旋即湘阴复归岳阳地区。
  1984年,公社制度(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取消,恢复乡村建制(乡镇、村、居民组)。
  1993年,浏阳撤县改市。
  1995年,四个县(市)“撤区并乡”,长沙市辖5区、3县和1市,38街道、67镇和53乡,648居委会和3091村。
  1996年,城区区划调整,撤销原东南西北和郊区五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5区,芙蓉区主体为东区大部、天心区为南区大部、开福区为北区大部、岳麓区为西区大部,雨花区主体为郊区大部、原东区和南区划入部分。
  2008年,望城县含浦、坪塘、莲花和雨敞坪镇等4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4个镇的行政建制、人口、面积、所辖村(居)委会个数、政府驻地均不变;雷锋镇划归高新区代管(湘民行发[2008]3号)。
  2011年6月,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原望城县行政区域为新设立的望城区行政区域。
  2015年1月,长沙县暮云街道、南托街道调入天心区管辖,跳马镇调入雨花区管辖。
第3个回答  2016-07-06
长沙行政区划变更(1949——2012)
1949年8月至1958年为不管县时期,只管市、郊,没有辖县;
1959年以后为管县时期,有辖县;
1949年8月,长沙市辖8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下辖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废除保甲制度。
1955年10月,东、南、西、北4区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
1957年内4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1958年9月,农村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 1984年2月,长沙市辖4县1郊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同名的乡(镇)。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1995年7月辖县(市)撤区并乡建镇,长沙市辖5区3县1市,38街道67镇53乡,648居委会3091村。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2002年底,长沙市辖5区3县1市,54街道79镇39乡,568居委会2727村。
2007年,长沙市辖5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4个县(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各区、县(市)共辖83个镇,比2006年增加3个,2007年共31个乡,53个街道。各镇、乡和街道共辖村1258个,社区566个,与2006年相同。国务院2001年10月10日国函〔2001〕131号批复:长沙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芙蓉区藩正街迁至岳麓区岳麓大道。
2007年,长沙市辖5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4个县(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各区、县(市)共辖83个镇,比2006年增加3个,2007年共31个乡,53个街道。各镇、乡和街道共辖村1258个,社区566个,与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县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归岳麓区,雷锋镇由望城县委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同年八月长沙县榔梨镇韶光社区居委会正式划归芙蓉区东岸乡管辖。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由573平方千米变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城区,长沙市城区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2]
长沙市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即1.1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沙市城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为342平方公里;长沙市总人口70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51万人(2010年),长沙城区常住人口约410万(2011年)。
截至2012年10月1日,湖南省长沙市辖六区二县一市:长沙市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及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总共辖82个街道、95个镇、14个乡。
第4个回答  2016-06-05
  1949年之后区划的主要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废除“保甲”。
  1955年,划分为东、南、西、北城区四区,组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字。
  1957年,新设郊区,城区四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1958年,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958年,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59年2月,撤消郊区,1959年3月,望城县并入长沙县;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
  1977年,恢复望城县建置,将原长沙县拆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1978年,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983年,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管辖,旋即湘阴复归岳阳地区。
  1984年,公社制度(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取消,恢复乡村建制(乡镇、村、居民组)。
  1993年,浏阳撤县改市。
  1995年,四个县(市)“撤区并乡”,长沙市辖5区、3县和1市,38街道、67镇和53乡,648居委会和3091村。
  1996年,城区区划调整,撤销原东南西北和郊区五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5区,芙蓉区主体为东区大部、天心区为南区大部、开福区为北区大部、岳麓区为西区大部,雨花区主体为郊区大部、原东区和南区划入部分。
  2008年,望城县含浦、坪塘、莲花和雨敞坪镇等4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4个镇的行政建制、人口、面积、所辖村(居)委会个数、政府驻地均不变;雷锋镇划归高新区代管(湘民行发[2008]3号)。
  2011年6月,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原望城县行政区域为新设立的望城区行政区域。
  2015年1月,长沙县暮云街道、南托街道调入天心区管辖,跳马镇调入雨花区管辖。
  截至2011年,长沙市辖6个市辖区、2个县和1个市;59个街道、87个镇和24个乡;1,236个行政村和578个社区。
  1995年撤区并乡镇
  1983年,长沙市四个辖县中,39县辖区,223乡(含116个未改乡的公社)、14镇,2891个行政村(含1352未改行政村的大队)、48居委会(即社区),18847村民组和322居民组。其中长沙县9县辖区,41乡和1镇,523村和8居委会,5679村民组和23居民组;望城县7县辖区,1乡、5镇、33公社,12村、443大队、20居委会,228村民组和6299生产队、191居民组;浏阳县11区,5镇、65乡,1004村、13居委会,12940村民组、70居民组;宁乡县12区,3镇、74公社,909大队、7委,12873生产队,38居民组。1990年,四县共39区,201乡和20镇,2894村和67居委会,37713村民组和404居民组。1995年撤区并乡,四县(市)调整为113乡镇4街道,其中长沙县调整为21乡镇(14镇7乡),望城县21乡镇(14镇7乡),浏阳市40乡镇街道(4街道17镇19乡),宁乡县35乡镇(17镇18乡)。
  1996年城区调整
  编辑
  1996年长沙市撤销东、南、西、北和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区
  新设区调整内容及新设区下级区划:
  芙蓉区行政体制继承原东区;辖原东区的韭菜园、府后街、五里牌、浏正街、文艺路、解放路、都正街、朝阳街、人民路9个街道,原郊区马王堆(不含五一、火焰、友谊、高桥4个村)、东岸二个乡、火星镇、湘湖渔场、国营东屯渡农场;共计9街道2乡1镇2场。
  天心区行政体制继承原南区;辖原南区裕南街、金盘岭、城南路、书院路4个街道,原西区坡子街、学院路2个街道,原郊区大托乡、雨花亭乡的石人、新开、渔场3个村、园艺场和畜牧农场;共计6街道1乡2场。
  岳麓区行政体制继承原西区,辖原西区麓山路、银盘岭街道、桔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原郊区岳麓乡、望岳乡2个乡、东方红农场、西湖渔场、养鹿场、以及岳麓渔场,自望城县划入天顶乡;共计4街道3乡4场。
  开福区行政体制继承原北区,辖原北区望麓园、伍家岭、新河、清水塘、北站路、黑石渡、民主东路、上大垅8个街道,原西区西长街、如意街、通泰街3个街道,原郊区福安乡、国营综合农场和红色渔场,自长沙县划入捞刀河镇、自划入望城县霞凝乡;共计11街道1镇2乡2场。
  雨花区行政体制继承原郊区,辖原南区左家塘、候家塘、井湾子、圭塘、南大路5个街道,原郊区黎托乡、洞井、雨花亭(不含石人、新开、渔场3个村)3个乡和马王堆乡的五一、火焰、友谊、高桥4个村;共计5街道3乡。

  2015年撤并乡镇

  岳麓区
  东方红镇和麓谷街道合并为麓谷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3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8万,辖3个村、8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麓圆社区。

  开福区
  青竹湖镇与新港街道合并为青竹湖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34.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2万,辖4个村、11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青竹湖镇人民政府驻地。

  望城区
  靖港镇和格塘镇合并为靖港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5万,辖14个村、2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靖港镇政府驻地。
  新康乡和高塘岭街道合并为高塘岭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万,辖11个村、10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高塘岭街道办事处驻地。
  茶亭镇和东城镇合并为茶亭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16.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8万,辖16个村、2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茶亭镇政府驻地。
  铜官镇和书堂山街道合并为铜官街道,将东城镇慎家桥社区五杉片划入铜官华城村,茶亭镇郭亮村划入铜官。合并后,辖区总面积90.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万,辖9个村、5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铜官镇政府驻地。
  乌山镇和喻家坡街道合并为乌山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9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2万,辖12个村、4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乌山镇政府驻地。
  雷锋镇和廖家坪街道合并为雷锋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8万,辖8个村、2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雷锋镇政府驻地。

  长沙县
  金井镇和双江镇合并为金井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2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5万,辖24个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金井镇政府驻地。
  开慧镇和白沙镇合并为开慧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2万,辖16个村、2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开慧镇政府驻地。
  黄兴镇和干杉镇合并为黄兴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1万,辖19个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黄兴镇政府驻地。

  宁乡县
  枫木桥乡、偕乐桥镇和灰汤镇合并为灰汤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210.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6万,辖26个村、2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灰汤镇人民政府驻地。
  坝塘镇和南田坪乡合并为坝塘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63.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万,辖23个村、1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坝塘镇人民政府驻地。
  双江口镇和朱良桥乡合并为双江口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2万,辖20个村,4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设双江口镇人民政府驻地。

  浏阳市
  杨花乡和大瑶镇合并为大瑶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49.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1万,下辖19个村(社区),镇政府驻地设大瑶镇政府驻地。
  七宝山乡和永和镇合并为永和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234.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万,下辖15个村(社区),镇政府驻地设永和镇政府驻地。
  三口镇和古港镇合并为古港镇。合并后,辖区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3万,下辖20个村(社区),镇政府驻地设古港镇政府驻地。
  太平桥镇和集里街道合并为集里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7万人,下辖18个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集里街道办事处驻地。
  溪江乡和关口街道合并为关口街道。合并后,辖区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万,下辖16个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关口街道办事处驻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