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知识的投资又会是怎样的趋势

如题所述

趋势一:决定性真相观让渡为概率性真相

以学者胡泳为代表的理论派认为:传统的内容传播者以“看门人”自居,认为真相在我这里,你要么接受我的真相,要么走开。然而在手机和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真相的认知也更像是一场场场景对话,主流媒体所发布的新闻并不是最终产品,而只是产品的第一版,亲历者、旁观者、专家乃至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不断“改进”这个真相,让它无限接近受众认知中的真相概率。为此,人们会选择为获得真相的这一对话方式而付费

趋势二:平台竞争主战场——从产品提供到服务提供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知识的供应基本是两种格局:纯粹的垄断和寡头。但随着互联网门槛的降低,基于知识内容的供应变为无限。直播平台的普及,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一支麦克风和一个摄像头成为传播的供应商,而且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成本几乎降为零。然而,无限供应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无限供应的内容并不具备无限的受众。这就决定了内容平台必须要从纯粹的产品提供者,变成服务的提供者。这也是目前众多平台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譬如,分答的创始人姬十三就坦言,作为一个现象级产品,分答并不能满足用户在所有场景下的提问需求,为了提升“快速响应”和“复杂场景”的服务体验,研发团队正投注更多的基于服务的付费产品测试。

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意识到,只做产品创新,盈利和获得终身客户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微信普及时代下公众号日益淹没化就是明证。而且,正如营销学上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述所说,消费者最终想要的只是一个五英寸的钻孔而不是一个五英寸的钻头。知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如何串联消费者与知识供应商之间的需求并不断加强服务的黏性才是知识平台们实现商业长跑的当务之急。否则,正如知名财红专栏作者阑夕所预言:“那些只是偶然受益于趋势宠幸的投机分子要做好准备向“柯立芝繁荣”投影出来的好日子道别了,待到资源分配的重组尘埃落定,该喝汤的注定吃不上肉”。

趋势三:做事的逻辑比方法更重要

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宏大叙事,内容创业还是一门微小的生意,它的起点只是源于媒体秩序遭到破坏之后的真空期,被动卷入者的数量远远高于高瞻远瞩者。对于知识生产者们来说,此轮“变现”大潮之所以激动人心,关键在于内容创造终于可以成为一项体面而自尊的事业,刷新了彼此基于对知识价值的重新认知后的职业路径想象。

先后推出“知识分子”“科学队长”等一系列内容产品的纪中展在吴声创办的“新物种学院”的分享中曾提出,吴声为什么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更强的超级IP?而是化身为超级主持,为知识生产者链接各种大咖嘉宾?他将这一变化归结为正在进入的新物种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时代。而等到一切都能被定义的时候,又会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一切能够被感知,一切却无法被定义。对此,商业观察家吴伯凡直截了当地说:“实践无法被指导,谁在目前阶段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一二三”如何做,谁很可能就是骗子。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未来简史的时代,在这里,讲逻辑比讲方法更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