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题所述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5
商鞅之木取信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国家叫秦国,国王为、使国家强盛起来,打破旧的制度,采用商鞅变法,当时朝廷腐败,早己上人信于民,高鞅就在热闹的集市上立了一枢木头,说谁能扛走,就给黄金一锭,开始人民都在小心议论,谁也没有去动,过了一个时辰,商鞅又说谁能扛是这个木头,给赏黄签二锭,还是没有人动,商鞅又说,赏黄金三锭,这时有个年青说,我来试试,他扛着木头走了一圈,商鞅就把三锭黄金给他,从此商鞅以立木取信,得到人民的信任,侠变法成功
第2个回答  2020-07-04
商鞅之木取信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国家叫秦国,国王为、使国家强盛起来,打破旧的制度,采用商鞅变法,当时朝廷腐败,早己上人信于民,高鞅就在热闹的集市上立了一枢木头,说谁能扛走,就给黄金一锭,开始人民都在小心议论,谁也没有去动,过了一个时辰,商鞅又说谁能扛是这个木头,给赏黄签二锭,还是没有人动,商鞅又说,赏黄金三锭,这时有个年青说,我来试试,他扛着木头走了一圈,商鞅就把三锭黄金给他,从此商鞅以立木取信,得到人民的信任,侠变法成功
第3个回答  2019-12-25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是他把木头放在盛地南头,说运到北头给一两银子,其他人都不相信,后来有个人真就是搬到了北辰,他得到了银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