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共有几次直接写笑?有几次直接写哭?

都有哪些人笑了?他们为什么而笑?有哪些人哭了?他们为什么而哭?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25处直接写到笑。课文中有六次写到哭。

揭示:

(1)林黛玉陪笑;王熙凤逢迎而笑;贾母喜悦而笑;王夫人对王熙凤满意而笑,对林黛玉的爱怜而笑;贾宝玉发自内心而笑;探春对宝玉的杜撰之言会意而笑;丫鬟身份低下必须笑。

(2)贾母见黛玉大哭,因哀亡女,疼惜黛玉;低下侍立之人陪哭;黛玉哭,因身世悲苦;贾母又哭为伤感;王熙凤先先笑后哭是假哭,为讨好贾母;宝玉摔玉而哭,追求人人平等。同样是哭,各人所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原著《红楼梦》第3回。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或“贾雨村夤(yín)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本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

扩展资料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

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另外,把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肖像描写会发现,作者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服饰都做了精细的描写,对林黛玉的服饰却连一句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的肖像是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来写的,这也恰恰反映出贾宝玉的独特和叛逆之处,贾宝玉根本不关注这些,他在乎的只是人本身以及内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黛玉进贾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7
笑:25次,这些人物是林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丫鬟。
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
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
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
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
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陪笑。

哭:36次,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
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共4次写到哭。贾母见外孙女时“大哭”,一方面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的女儿之死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发自肺腑的伤感。
黛玉在拜见外祖母时也哭个“不停”,她是因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处的悲苦身世而哭。这哭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王熙凤出场后也为黛玉的不幸而哭。但她的哭是装腔作势,是想投贾母所好。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马上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长于随机应变的性格。
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当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满脸泪痕,体现了他向往平等,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7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这些内容在《红楼梦》全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抓住文中的一“笑”一“哭”,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口,我们便能很好地把握这些丰富的内容。
  贾府中,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对于林黛玉的到来,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表情——笑。在多达25次的“笑”中,有林黛玉的笑,这是凄楚谨慎的笑;有王熙凤的笑,这是放纵泼辣的笑;有贾母的笑,这是喜悦满足的笑;有王夫人的笑,这是讨好可心的笑;有邢夫人的笑,这是仁慈随和的笑;有贾宝玉的笑,这是发自肺腑、真诚自然的笑;有探春的笑,这是对贾宝玉杜撰会意的笑;有丫鬟的笑,这是附和应酬的笑。不同身份、不同辈分的人都笑了,林林总总。作者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先“笑”夺人,或反复亮笑”。笑,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
  文中林黛玉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母亲去世,父亲别离,自己寄人篱下,又加上初到陌生处,她怎能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怎能不陪笑?一个“笑”字,寄寓了林黛玉多少的苦楚酸痛,这是她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的性格的典型体现。王熙凤的笑最令人害怕:笑无顾忌,说明她地位特殊;或笑或悲,说明她工于心计,善于见风使舵。贾母开口带笑,固然是内心喜悦满足,但笑后又悲,也不无虚假成分。王夫人、邢夫人都是以笑作为交际的手段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说明她们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贾宝玉的笑,反映出他无拘无束。探春的笑,说明她性格直率。一“笑”足传情……这25次笑,使我们对贾府产生了一个总的印象:礼仪之府。但结合人物的言行细细品味,又可清楚地看出,他们的笑并非都是发自内心的欢笑。透过这一次次笑,我们又看到了贾府的另一面:虚伪之府。在这些笑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让人笑不起来的内容。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荣禧堂”等,我们不难发现,这表面的繁荣与一团和气,正预示着贾府日后不可避免的衰落、不可捉摸的红楼一梦!
  课文着力写“笑”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写“哭”。文中有6次写到“哭”:林黛玉拜见贾母,贾母将她“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4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林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
  一“哭”也足传情。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候的伤心,表现了贾母对女儿的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停”,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了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表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的“掩面涕泣”,是附和的哭。这时候的贾母,犹如大合唱的指挥家,她一哭,其他人都跟着哭。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又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做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所以说,文中的6次“哭”,也“哭”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但是,仅仅分析到此还不够。作者写“哭”,还照应了黛玉口述的癞头和尚的话。这个和尚说过:“既舍不得他(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初进贾府,一下子就经历了6次哭;见到的又是外姓亲友,唯独不见亲生的父母,可见她的一生真的是不能好了——后来果真如此。由此说来,“哭”这个细节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哭”得有意义,“哭”得令人回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