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改革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1、伯利克里改革

这场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4、刘裕改革

刘裕改革,指刘裕从东晋义熙年间到刘宋永初年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有义熙改革的称号。刘裕从公元405年开始,针对东晋以来的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实行土断法,恢复秀才、孝廉策试的制度、整顿赋役制度、取消苛捐杂税、禁止豪强封固山泽、抑制兼并、赈济穷人、振兴教育、精简侨州郡县、削弱士族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等等。

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也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刘裕改革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6

1、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的秦国,社会经济和发展都落后于、燕、赵、等六个大国。。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初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各国争霸的实现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3、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内容:“案田而税”,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租税;“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

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并没有解决国内的矛盾和隐患,商鞅的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国进行了大的改革。

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严酷的刑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对我国古代文化也是一种摧残,虽然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的结果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议会反对派发动宫廷政变(又称光荣革命)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文献《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

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他们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但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理厉行专制统治。

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宗教专职政策也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5、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yang)原来是卫国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来到秦国。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国家大事,一连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非常赞同商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商鞅变法公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③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尼古拉二世的改革与反改革-历史故事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内部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上层建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对俄国的政治制度和国民的政治生活提出客观要求,呼唤政治现代化的起步。1901年,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上宣布:“政治自由将是20世纪俄国第一个巨大的文化成就。”到20世纪初,沙皇俄国这座欧洲专制制度的堡垒也终于动摇并最终坍塌。
“血腥沙皇”
尼古拉二世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代沙皇,他于1896年5月18日登基。按照传统,俄国宫廷在莫斯科为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因谣传沙皇将赏赐丰厚的礼物,使数十万群众聚集在莫斯科的霍登广场,因拥挤而互相践踏,造成三千余人伤亡,史称“霍登惨案”。自此, 尼古拉二世在民间就有“血腥沙皇”之称。
尼古拉二世继位之初,即逢俄国的动乱之秋。自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便丧失了它在欧洲国际舞台上的霸主地位,它与昔日的盟国——德国间的政治和经济矛盾越来越深。面临身边强国的威胁和不利的国际处境,沙皇政府不得不与昔日的死敌——法国结盟,希望借助法郎和法国的军事援助而站稳脚跟。在俄国国内,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民主运动。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和组织下,俄国的工人运动被赋予了严密的组织性和强烈的政治性,1895-1899年,俄国平均每年罢工147次,参加罢工人数4万余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布尔什维克党加紧了革命的准备和发动。 列宁在1905年发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在这份纲领性的政治论文中,列宁强调即将发生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使命是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政治民主,目标是彻底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掌握这场革命中的领导权,并且在民主革命获得胜利之后,迅速地使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但是尼古拉二世和俄国统治阶级不能冷静地面对国内日趋高涨的革命形势,以求明智地寻求出路,仍然坚持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尼古拉二世提出“维护国基”,压制一切有悖于专制主义的言论和行动,取缔一切政治团体。连一贯主张“勿以暴力抗恶”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在沙皇的授意下被革除了东正教教籍,列宁等一大批革命家相继被捕和流放。
1905年1月9日,十余万彼得堡的工人及家属前往冬宫广场请愿,结果遭到血腥屠杀。四千余人的鲜血惊醒了俄国群众, 使他们放弃了最后一点对沙皇本人以及沙皇政府的幻想。工人阶级终于发自内心地喊出了:“打倒专制制度”、“打倒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口号。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爆发了。
《十月十七日宣言》
1905年10月8日,大臣会议主席维特上书沙皇尼古拉二世,劝说沙皇同意设立立法杜马和实行宪政。沙皇尼古拉二世赞同有限度的改革,他责成维特制定一份详细的政体改革方案供他参考。维特和他的助手奥德连斯基用了10天时间草拟出《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在10月15日面呈尼古拉二世。维特再次进言:“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宣布军事独裁,镇压一切;要么让步,实行立宪改革。” 10月17日晨,沙皇尼古拉二世终于在《整顿国家秩序宣言》上签字,同日该宣言立即以诏书的形式发布全国,因此该文件又称为《十月十七日宣言》。
《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宣布俄国实行君主立宪;确保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力不受侵犯;立即举行代议制机构——国家杜马的选举;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
六·三体制
改革未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反而刺激了革命形势的加剧。有“俄国的俾斯麦”之称的斯托雷平担任了内务大臣的职务,他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将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1905年革命被血腥镇压了。
斯托雷平在继任大臣会议主席后,立即着手制服“不听话”的国家杜马。1907年6月3日,斯托雷平借口国家杜马中的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密谋发动“弑君夺权”的政变,解散国家杜马并大肆逮捕社会民主党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统治,镇压工农运动,史称“六·三政变”。在“六·三政变”后,沙皇政府公布了新的选举法。新选举法的目的在于保证政治上保守的农民、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省的国家杜马代表选举中的优势地位,第三届国家杜马选出的复选代表中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就占据了50%的席位,农民占22%的席位,工人仅2%的席位。这样在新的国家杜马中出现了两个多数:其一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十月党在选举中获胜,成为杜马中占据多数席位的议会党团,十月党领袖古契科夫担任了国家杜马主席的职务,俄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达到了顶峰;其二是极右派——黑帮集团也在第三届国家杜马中占据了优势席位,这个黑帮集团是由“俄罗斯人民协会”、“俄罗斯同盟”等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组织组成,大资产阶级与斯托雷平,与极端反动的黑帮集团结成了政治同盟,这个政治格局被称为“六·三体制”。
随着俄国的政治形势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的变化,资产阶级与沙皇政府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大。当时俄国上层的具体情况是,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是降低,而是不断提高,大资产阶级在国家杜马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表现为不仅要过问一般的立法议案,而且试图干涉国防预算和大臣任免。另一方面是斯托雷平与十月党的分歧越来越大,越来越感到国家杜马已成为他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因此,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及沙皇政府的矛盾再度加剧,最终上升为首要矛盾。
1911年3月,斯托雷平为关闭国家杜马,公然蔑视代议制,因而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十月党领袖古契科夫宣布辞去国家杜马主席的职务,资产阶级与沙皇政府的矛盾加剧,“六·三体制”内部出现危机。1911年斯托雷平在基辅遇刺。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迅速地参加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十月党、立宪民主党以及其他的资产阶级政党站在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立场上,在国家杜马中一致投票支持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立宪民主党代表表示:“只有战争才能彻底解决我们若干世纪以来的限制我们民族发展,取得通过向自由海洋的出海口。”但是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再一次暴露了专制制度的极端腐朽性和反动性,同时引起了俄国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特别是引发了“上层统治危机”,资产阶级与沙皇政府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资产阶级屡屡弹劾沙皇政府,要求建立所谓的“责任内阁”。1917年2月初, 资产阶级要求沙皇抛弃“同人民代议制经常扩大分歧的政府”,建立“人民信任的政府”。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自由派贵族开始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新的沙皇。
然而,当资产阶级还喋喋不休地在国家杜马中向沙皇政府发难之时,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1914年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委员会早已向全体工人发出了“公开斗争的胜利时刻到来了,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的号召。1917年2月25日(公历3月10日),彼得格勒数十万工人发动了总罢工,很快总罢工转变成武装起义。
二月革命的爆发,促使资产阶级与沙皇政府分道扬镳。2月27 日资产阶级成立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告人民书》中宣布由于政府拒绝改革而导致国内局势混乱,临时委员会“有责任承担起恢复国家和社会秩序”的使命。罗将科以临时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致电沙皇:原沙皇政府的“一切机构都不再起作用,它的职能由临时委员会取代。”米留科夫劝说高级军官“大家应当听从惟一的政权,就是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的命令。”资产阶级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沙皇统治的国家机器——军事警察机构瓦解,仅3月1日和2日就先后有3500 名中高级军官宣布“一致承认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的权力”,脱离顽固派阵营。
在全民民主浪潮的冲击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3月2 日宣布退位,他在日记中沮丧地写到:“我把已签署的退位宣言交给了他俩……深夜一点,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普斯科夫。周围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专制制度终于轰然崩溃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的跃进。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内容:“案田而税”,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租税;“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并没有解决国内的矛盾和隐患,所以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业中衰,中原霸主的地位也逐渐被晋所取代。 商鞅的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国进行了大的改革,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严酷的刑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对我国古代文化也是一种摧残,虽然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的结果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 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1-12
这个太多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公车上书等,国外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的第一世界等
第4个回答  2020-1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