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阴历算 阳历是外国人发明的 不是说阴历不准吗? 但到说我们的祖宗几千你都算错了?

清朝的时候 中国天文学家 和西洋天文学家 比赛计算什么月食也不是什么的 中国的阴历输了 中国的天文自古就是很厉害的 难道不如他们外国人几百年的计算?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朔望月是阴历。阳历才是农历的主要部分,指导农时靠的是二十四节气,而不是月份。
其实阴历对于古代农业生产没什么大用,主要国家的历法都是阳历,内容也都是差不多的,毕竟我们都面对着同一个地球嘛。

中国天文历法到了明清时期确实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而且有很多方面比前代还要倒退。
个人认为有体制方面的原因,天学为皇权服务,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天文学。
另一方面天学与占卜算命联系太紧,神秘主义倾向过于强烈,导致其中的很多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被当作国家机密保存起来,在改朝换代中就没能传承下来。因此每一代要么重新发明前代的技术,要么就只能一代不如一代了。

上面说的不好理解。简单的解释一下吧。
中国古代的天学机构,例如钦天监,是历法编制者,也是皇家算命机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解释天命来为皇权提供合法性。为什么皇帝是你啊,因为天命。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向人间传达天命,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天象。天学家需要预测天象,解释天命,让皇帝做出必要的政治姿态。重大天象在中国古代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举个例子:
《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
先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见东北方,……上于宫中见之儆惧夜露祷于丹陛。

这个事情说的就是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明神宗万历皇帝听说天上突然多了一颗星星,大半夜的跑出来直接就给老天爷跪下了。因为天象即天命,老天爷突然搞出个什么花样来不知道为什么,这就需要天学家给解释了:老天爷觉得皇帝干的不好,想要警告你一下,改了就没事了。但如果天学家冒出一句:新星出现,这说明天命转移了,大明江山快玩完了。那说不定真的就有人要起来造反了。反过来,改朝换代了,新皇帝登基了,他也需要天学家来解释,某年某月某日出现了什么天象,说明老天爷指示我要当皇帝了。

既然天学家如此重要,天学家计算天象和历法的技术和方法如此重要,所以两者都是宝贝疙瘩,需要严加看管。所以各朝历代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天学家绝对禁止与大臣结交,天学技术绝对禁止外传。

那好了,由于古代中国国力雄厚,但逢盛世,又遇上有作为的皇帝,找到一批有才华的天文学家,就能够编制出非常精确的历法来。但过几年皇帝换了一个,或者皇朝换了一代。新皇帝要破旧立新,老一代的天学家跑路了,被咔嚓了,或者站到一边养老去了。换上一批新的天学家重新修订历法,这就可能比前代要差了。
中国古代历法就是这样,并不是一直都很好或者越来越好,而是有时候很好,但是不久之后的新历法又很差,过上几百年又出个更好的,接下来几百年又是很差。
元末明初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明末清初又是一场浩劫,很多知识都失传了,作为国家重要机密的天学当然首当其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8
首先,阴历和阳历在计算方式上是有区别的。阴历是中国古代至今用月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作为一个月,时间是29.5天,但一般是按29天和30天两种交换计时,所以阴历有大小月之分。阳历是国际通用日历,是按太阳绕地球一圈的365天5小时48分46秒来计算的,这个时间是经过非常精细的计算得出,但只按365天平均分成12个月,大月31天,二月28天,闰二月是为了把这个时间的零头每过4年加起来多出了一天,加在二月上,所以闰二月是29天。
并不是说阴历不准确,而是有一定的误差,阴历基础上延伸出来的24节气,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到现在任然适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所以没有不准确。
另外,农历是阴历和阳历结合产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