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腊苏斑岩铜矿综合预测找矿模型

如题所述

哈腊苏斑岩铜矿前人已建立了综合预测找矿模型(吴淦国等,2008),通过此次成矿条件及典型矿床研究,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此次研究的认识和成果,对前人综合预测找矿模型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哈腊苏斑岩铜矿综合预测找矿模型,作为此次预测的模型。

6.1.1.1 地质找矿模型

1)大地构造位置:哈腊苏斑岩铜矿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微板块北缘的萨吾尔-二台晚古生代岛弧带内。发育有泥盆纪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石炭纪陆相酸性火山岩建造和二叠系中酸性火山岩-磨拉石建造。侵入岩主要是海西中期岛弧型花岗岩类。石炭纪末期出现张裂环境,在喀拉通克一带,有含铜镍的镁铁-超镁铁杂岩沿断裂贯入。

2)容矿地层:含矿斑岩体侵入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下岩性段,主要是中基性和基性火山岩,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为主,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

3)含矿岩体:含矿斑岩主要为中酸性-酸性浅成侵入岩,以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为主,还有少量为石英闪长玢岩。沿断裂分布,断续延长约7km。

4)控岩控矿构造:含矿斑岩体分布受NW向卡拉先格尔断裂带控制。晚期成矿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变形构造包括褶皱构造、片理构造/韧性剪切带、破劈理构造、滑覆断层与低角度逆断层。

5)矿体特征: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中,部分产于围岩中。呈不规则脉状、分支脉状,沿走向及倾斜方向有膨缩、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变化。

6)矿石类型与矿物组合:矿石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以原生矿石为主,氧化矿石量很少。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为主,斑铜矿与辉钼矿少量,偶见钛磁铁矿和白钛矿;次生氧化矿物以孔雀石为主,次为蓝铜矿、褐铁矿和黄钾铁矾。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和绿帘石等。矿石中伴生有益元素为金银钼。

7)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是他形粒状结构、充填结构、共结结构、碎裂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较少。矿石构造有:斑岩内部浸染状矿化,斑岩外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沿片理带分布的矿化,沿破裂分布的脉状矿化。

8)蚀变类型与分带: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钾长石化硅化黑云母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带。

9)成矿流体:据流体包裹体中H-O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流体来自岩浆,说明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作用晚期分异出的流体。从S同位素分析,显示富集轻硫同位素特征,说明部分矿物质来自于海相沉积地层。

10)成矿时代:中泥盆世形成浸染状矿化斑岩型矿化,三叠纪构造-热液叠加形成脉状富矿。

11)成因类型:中低温斑岩型-构造叠加改造型斑岩铜矿。

6.1.1.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1)区域地球物理:矿床位于吉木乃-二台布格重力高异常区北部边缘宽缓的梯度带以及阿尔泰-二台正磁异常区北部的过渡带上,局部磁异常发育。

2)矿区物探异常:矿化体视矿化程度不同均具有高极化特征(≥5%)。钻孔岩石和矿石大部分无磁性或微弱磁性,部分石英闪长斑岩、蚀变玄武岩具有较强磁性,其中前者κ为3883×10-64πSI,Jr为1328×10-3A/m;后者κ为3782×10-64πSI,Jr为341×10-3A/m,显示岩矿(石)磁性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因此激发极化法高极化、相对高阻-低阻是判断该区呈浸染状分布的硫化物矿体的重要找矿标志;勘查实践表明高极化、低阻往往与炭质地层分布有关。

在矿区开展了常规激发极化法、双频激发极化法测量,异常反映一致,并有效地反映了含矿地质体的分布。采用AB为1500m、MN为40m、供电周期8s、延时100ms的技术条件。该区极化率背景小于2%,以3%为异常下限圈定4处异常。其中有3处异常极化率峰值大于8%,对应视电阻率为低阻,最小值小于200Ω·m,主要反映了含炭质砂岩的分布。在斑岩铜矿分布区以3%圈定高极化异常长1000m,宽100~200m,且异常向东未封闭,极化率一般为3%~5%,最高达6.5%。与之对应,视电阻率处于高阻(1000~1400Ω·m)与相对低阻(600Ω·m)的过渡带上,而北东部低阻(≤200Ω·m)、高极化反映了含炭地层的分布。激电测深表明,AB/2在1.5~40m为低极化(1.5%~2.5%),65m后极化率急剧升高,当AB/2达500m时,极化率为5%以上并保持稳定;高极化处于高阻-相对低阻的过渡带上,高极化异常尚未封闭,说明高极化体向下延伸较大。

磁场变化较为复杂,其中含矿斑岩体和矿化体对应为背景磁场变化,而在基性火山岩中二长花岗岩中出现明显的稳定磁异常。

3)区域地球化学:1∶20 万化探以 Cu、Au 为主,伴有 Ag、Cd、Mo、Sn、Cr、Ni、Co、MnO等元素,Pb元素位于异常主体东北部(图6.1)。异常形态总体为NW-SE向,总面积96 km2,主要位于卡拉先格尔断裂带的上盘。Cu、Au、Ag、Mo、Sn分布一致且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Cr、Ni、Co、MnO主要为高背景,异常分布相对零星。其中Cu异常面积68km2,最高值348×10-6,平均值105×10-6;Au异常面积28km2,最高值54.1×10 -9,平均值13.2×10 -9;Mo异常主要位于Cu异常的中心部位,最高含量4×10 -6

图6.1 哈腊苏铜矿1∶20万剖析图

4)矿区次生晕异常: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矿区圈定明显的Cu、Au、Ag、Mo、W、Zn、As、Sb、Sn、Cr、Ni、Co等多元素组合异常,面积10.7km2。其中Cu、Au、Ag、Mo、W相关性好,浓集中心明显,主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高,位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上;Zn、As、Sb、Sn存在高背景或单点高异常,位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上;Cr、Ni、Co异常及高背景位于上述异常西侧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基性火山岩中;Pb无明显的异常显示(图6.2)。其中Cu异常面积6.8km2,平均值185×10-6,最高值3438×10-6;Au异常面积2.3km2,平均值35.6×10-9,最高值170×10-9;Mo异常面积1km2,最高含量14.1×10-6

图6.2 哈腊苏铜矿1∶5万化探剖析图

5)矿区原生晕异常: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具有明显的Cu、Mo、Au、Ag元素组合异常。其分带特点:Cu、Mo、Au为内带,Ag、Sb为中带,As、Bi、Pb、Zn、Sn、W为外带,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元素组合特征。

Cu、Mo、Au异常主要位于含矿斑岩体上及下盘玄武岩中,3种元素浓集中心一致,共生组合明显,主要分布在斑岩体中。控制异常长1000余米,宽300~600m,最高含量分别为3326×10-6、12.5×10-6和196×10-9

Ag、Sb元素主要分布在含矿斑岩体上及下盘玄武岩中,且浓集中心主要在下盘,在岩体中仅为高背景。其中Ag异常呈不规则环带状,具有4个浓集中心,走向长度与斑岩体基本相似但均分布在围岩中,最高含量为1266×10-6;Sb总体为低含量中的高背景,最高含量仅0.36×10-6

As、Bi、Pb、Zn主要在斑岩体外接触带呈高背景和局部异常分布,在岩体中一般呈低背景。在岩体中含量一般分别为:Pb(8~10)×10-6,Zn(40~80)×10-6,As(2~5)×10-6,Bi2O3(2~0.3)×10-6;在接触带上4种元素浓集分布特征也不一致。

6.1.1.3 综合预测找矿模型

根据上述地质找矿模型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综合分析,建立哈腊苏-卡拉先格尔斑岩型铜矿带综合预测找矿模型,如表6.1所示。

表6.1 哈腊苏斑岩型铜矿综合预测找矿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