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如题所述

姜文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大腕,他作为演员和张艺谋、谢晋、凌子风、谢飞等国内著名导演合作拍摄过很多获奖影片,和他搭档演戏的女演员也是国内顶尖的女演员如巩俐、刘晓庆、赵薇等。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获得空前的成功,当人们的都在期待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时,却等到的是此部电影被禁止公映。很多人都为此抱不平,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鬼子来了》这部片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片子,但毕竟最终还是没有公映,只是通过DVD等发行。一部片子完成后,不能公映不知道算不算是一部好片子,而大家有幸观赏后,觉得确实不能公映,这算不算作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我在看完此部电影时,我有一个困惑,导演是在为谁拍摄这部电影的。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各种艺术只有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才能算作是成功,电影同样也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才对。电影服务于大众,也不是过去极左的那一套“教条主义”的教育影片,这种“教条主义”的影片老百姓不喜欢,所以要争取“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方式,但并能由此否认文艺(包括电影)的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姜大导演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他想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什么道理?可以说,姜大导演将敌占区老百姓的奴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的老姓完全没有一点国破家亡的悲哀,甚至让人觉得这敌占区的小村庄挂甲屯是“大东亚共荣”的典范。这种电影不要说是中国人拍摄的,就是外国人拍摄的,华人华侨也要群起而攻之。

整部电影中,敌占区挂甲屯的老百姓原本是幸福地生活着,而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如何处置日军俘虏”,也成为打乱小村庄平静生活的唯一麻烦,而这个麻烦并不是日本占领军带来的,是抗日的中国军人强加的,最后小村庄的灭顶之灾,究其源头还是抗日的部队引起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抗日军队无端送上两个俘虏到挂甲屯(本身这种假想,就是对中国抗日军人的污辱,中国抗日的军队有必要在撤退丢下两个俘虏给无辜的百姓吗?),最终日本投降时,小村庄会平安无事的。电影中最后一个情节,日本军人对挂甲屯的屠杀,被解释为因日本战败的缘故,反之如果日本没有战败,小村庄也就不会被屠杀,照样可以“歌舞升平”,和日本人和平相处而无忧地生活了。在这部片子中,敌占区的老百姓完全是麻木不仁,整个就是“有奶便是娘”,中国人的骨气、民族气节丝毫不见,唯一的反抗就是那个终日躺在床上的疯子,这里不知道是姜大导演又有什么好的寓意。

姜文本人在此片中的表演,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就算是其特有的黑白风格设计、最后男主人公被砍头才出现色彩,也是独具匠心、震撼人心,但作为导演,他导演的这部片子无疑是失败的。一个好的电影导演在拍摄一部片子之前,应该最先考虑好你要告诉观众什么,要观众看了电影后能够明白什么道理,而不是看完电影后稀里糊涂的一头雾水。就算是你不为老百姓的需求拍电影,你至少也应该为投资者考虑考虑,不知道《鬼子来了》这部片子的投资者,是不是一开始就准备将投下的钱让我们姜大导演自己娱乐娱乐的?这部片子最后不能公映,损失的不是电影观众,也不是姜文姜大导演(相反拍出禁片后,导演的名气有可能变的更大了,所以才有些不良导演在不停地拍摄禁片,如田壮壮、张元、王小帅等),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影片的投资者,他们成了姜大导演玩“艺术”的牺牲品。

不论姜文承认不承认,《鬼子来了》这部影片的被禁,对他自己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办法用更多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这么多年来他只导演了三部电影,还是不得不干自己的老本行,继续演电影。也许他只有在弄清楚“电影是为谁而拍?”这个问题后,才会有投资者请他拍电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姜文《鬼子来了》的结尾是我看过得电影中最让人震撼的结尾。

《鬼子来了》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照顾看管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在电影最后,日军投降,侥幸逃过一劫的马大三(姜文饰)为给村民报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砍死砍伤鬼子数人。而他最终被  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日本俘虏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

电影的结尾就是马大三被砍头的场景,这部电影本来是一部黑白电影,但当花屋挥下屠刀的时候,电影镜头变成了马大三的视角,镜头随着马大三被砍下的头颅一起滚动,色彩由黑白逐渐变成彩色,最后归于一抹鲜红。

镜头开始滚动

为了这抹鲜红的画面,姜文把电影拍成了黑白片。

最后还有马大三头颅的特写(有点血腥不放图了),马大三的头眨了三下眼睛,然后微笑了一下。电影在前面交代过,这是被砍头人对刽子手的感激。

第2个回答  2017-12-26

国产电影其实是有不少精品的。比如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就是其中一部。

影片讲述抗战末期发生在偏僻小村挂甲台的故事。

某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丢进了村民马大三家(一个是日本兵一个是翻译官),并说好了八天后来取人,结果没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押太久了,村民们为避麻烦,共聚商议处死二人。日本兵花屋小三郎原决意以死殉国,翻译董汉臣则百般求生。后村民们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

半年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交易:村民放还他们,日军以两车粮食交换。在马大三的主张下,商议后,村民接受条件,订约画押。众人护送两个俘虏归队。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约,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日军与全村老小饮酒欢庆。欢庆进行过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形势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并纵火将山村化为灰烬。马大三因离开接情人鱼儿幸免于难。国民党军队随后接管了包括花屋所在部队的日军大部俘虏

。为复仇,马大三假扮烟贩,手持利斧闯进日军俘虏营,死伤鬼子数人后,被国民党士兵所擒,宣判死刑。执行死刑的是他关押了半年,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鬼子来了》

做为一部电影作品,有人捧有人骂,很正常。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不同的观念。

着眼点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尽相同。

看《鬼子来了》,有人看到鬼子的残忍无人性,恨之入骨;有人看到村民的苟且偷安与狡幸心理,怒其不争;

有人对围观斩首的民众,哀其麻木;

有人看到了国民党军官让投降的日本军人执行斩首马大三,倍觉可恨;还有人置疑姜导选择拍黑白片,有模仿与做秀之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观看时,你是笑过还是哭过

,最终能带来震撼,令人思索的,就是好作品。

观影中,很快就沉浸入氛围里。我仿佛置身在这个村庄,看着这些村民为了保全性命,

紧张地谋划应对。也许笨拙也许可笑,可是对于平民百姓,真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因此,无论如何高压,八婶子依然敢偷偷存下白面,村人依旧相信契约,民众仍旧保持纯朴,且无论如何不愿杀生。

被屠村其实不是这些村民的错。他们世代习惯卑微地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们也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会有人毫无缘由地要伤害他们。

纯粹谈人性的话,其实我也为某些日本军人感到悲悯,要强调一下,不是战犯。

比如野野村,他其实只是个喜欢孩子的音乐爱好者;比如小三郎,到后期他把马大三当朋友。可是,不管是谁,如果从小被高压灌输,你只可以对某人誓死效忠,敌人只是猪羊理当任意宰割,而且周遭环境不容你做他想,人性自然会被强行按压。

顺便表扬一下演员,是他们的精彩表演给电影增色良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