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文字体结构和我们的汉字这么相象?

如题所述

  日本原先没有文字。公元三、四世纪(我国的晋朝时期),日本人学习汉语汉字的文言文。后来,就借用汉字记写日语。借法有二:一种是借用汉字的读音(汉字的古代读音)作为表音符号,而忽略该字的意义(叫“音读”),一种是借用汉字的意义,忽略该字的读音,而按照日语的说法来读(叫“训读”)。

日本人仿照汉字也自造了一些日本专用汉字,字数约120多个,称为“倭字”或“国字”。如“ ”(十字路口,多用于日本姓名)。

  大约在公元五世纪,日本人把汉字楷书进行简化,取其片段,创造出表音的“片假名”。大约自公元七世纪(我国的唐代)起,又有日本人把汉字的草书作为表音字母,产生了“平假名”。后来,经过逐步变化和改进,日文中汉字、片假名、平假名以及后来设计的附加符号、补充字母的使用有了统一的规范,成为汉字和假名混合的现代日本文字。

  日本自造的“倭字”当然是中国汉字不具有的。

日本借自中国的汉字同现在的中国汉字,由于在各自的国土和社会群体中使用,发展演变情况不完全相同,所以无论在字形或字义上都有着不少差异。至于读音,训读的汉字当然与中国汉字不同,音读的汉字由于用的是汉字的古代读音,所以也与现代中国汉字很不相同。

  日本也进行汉字笔画简化,因此,双方的字形差异主要由于两国对汉字所定的简化规范有异。一是双方对同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简体。例如“ ”,中国简作“译”,日本简作“ ”;“ ”,中国简作“举”,日本简作“ ”;“ ”,中国简作“儿”,日本简作“ ”;“ ”,中国简化“艺”,日本简作“芸”。二是中国简化,日本未简化,或者中国未简化,日本却简化了。如“ ”,中国简化为“导”,日本未简化;“ ”,中国简化作“妇”,日本未简化;“辨”,中国没简化,日本简化作“弁”;“佛”,中国没简化,日本简化作“ ”。当然,也有中国、日本采用相同简体的字形。如“ —当”、“ —机”、“ —会”、“ —国”。

  字义方面,有很多字中国和日本的差别不太大。可是,也有一些字义迥异,如:“省”,日本义为中央级行政部门,“  ”,(汉字“样”的繁体字形),日本为接尾词,接在人名或表示人的名词后以示尊敬。至于汉字构成的双音节词,其词义与汉语相异的也很多,如:“高校”,日本义为高级中学,“汽车”,日本义为火车(“自动车”才相当于汉语的“汽车”), “丈夫”,日本义为(身体)健康或坚固、结实。日本还有些由汉字构成的词是汉语不具有的,如“子供”(孩子)、“被写体”(大致意义是“公众人物”)等。

  此外,日本汉字的数量也与中国不同,具体情况可以参看“日本在限制和使用汉字方面情况怎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8
汉字与日本文字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字的形成。汉字传入日本很早,随汉族移民移居日本而传入,年代已不可考。现存遗物是铜镜,上面有汉字铭文,但主要是用镜,汉字是镜的装饰品。汉字在日本的应用,最早是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5个汉字,此印目前尚存在。三国时期,倭人至魏朝贡,魏赐倭女王亲魏倭王金印,女王遣使上楼答谢诏恩,是倭人用汉字作为国际交往工具的最早根据。南朝刘宋时期,倭王武朝贡,留下一篇文字华丽的上表文,是倭人使用汉字最早信物。从5世纪日本出现部民制时,从事文笔记录工作的汉族移民,就被编入东西文部,表明日文未产生前,汉字是当时官方使用的主要文字工具。奈良、平安时期,汉字使用范围扩大,公文、诏赦、法令、著作、诗词,皆用汉文。汉字使日本人民族文化迅速提高,并从使用汉字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字。从5世纪以后,出现用汉字表示日本语音的形式。如倭王武的日语音ヮカタルケ,用汉字表音写成获加多支卤,但句子结构仍为汉文结构。至万叶集出现,汉字已丧失其全部意义,只作为表音符号被使用。如あま(天)のはり(原)一句是长天万里之意,但用汉字阿麻能波罗5字表示日语音,这时的汉字是日文字母的变形。再进一步,留唐学生回国,借用经常被使用表音汉字的偏傍部首,在广大日本人民使用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形成现代日本文字的平假名与片假名。日文五十音图是经留唐学生吉备真备、空海和安然整理形成。
第2个回答  2013-07-08
因为日本古代时曾经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与书法,深受日本人喜爱,所以流传到日本,并直接引用 .
你去看下唐朝时候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3个回答  2013-07-08
日本最先学的是中国文字
结果有的没有学到家
所以又出现了现在奇奇怪怪的字
同时保留了原有的中国汉字
第4个回答  2013-07-08
中国是日本的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