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如题所述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全面进攻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3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其中国民革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同时潜入山区的解放军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3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面对20余万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由此,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战略转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民革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先后占领了锦州、长春、沈阳,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经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外,全部获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由于解放军准备不充分,攻打金门失败。
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兰州、西宁,9月解放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攻克湖北.湖南和广西,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林彪罗荣桓率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秀山、西阳、彭水等地,贺龙也率第一野战军翻越秦岭,乘胜追击,歼敌宋希濂、罗广文兵团大部。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云南通电起义,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迅速攻占邛崃和雅安,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锁。
此时蒋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而当时国民党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宾了,宜宾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地下党郭汝瑰时任第22兵团司令兼第72军军长,专门负责宜宾防务。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动找到解放军要求起义,12月11日长江重镇宜宾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解放。中国国民党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万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国共内战大势底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人民解放战争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人民解放战争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12万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人民解放战争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大决战阶段,1948年9月16日粟裕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标志战略决战开始,之后三大战役,夺取革命政权。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以上就是人民解放战争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劣势装备战胜了拥有优势装备的强大敌人,取得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现在说到国内革命战争,经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非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 

2、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
折点。 

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是马列主义的普
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对中国来说,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们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
国即将诞生;对国际社会而言,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
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1
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第二阶段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30日,刘邓12万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第三阶段大决战阶段,1948年9月16日粟裕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标志战略决战开始,之后三大战役,夺取革命政权。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全面进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11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 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起,全面进攻: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