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影评的写作特点与格式。。。我需要参加编导类高考。。。急用!

请朋友们帮帮忙。。。有谁知道,影评的写作特点?还有格式的要求?拜托一下了。。。
本人想参加2009年普通高校编导类的考试!急用。。。谢谢各位咯。。。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影视的叙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影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5
开头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起(简洁概括),最好在开头就把主题写下来。然后中间从专业知识出发,评论文章中出现能突出主题的细节(专业知识)。结尾升华主题
注意:例如,把所有的景别单独写,把所有的音乐单独写...所有的知识点都单独写,不能先写景别,再写音乐,再写景别....
我有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老师说是一片,不错。嘻嘻
舍弃与拾起 ——《三峡好人》影评
有多少个家园“面临拆迁”,又有多少个家园难分难舍。《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用三峡工程的建设这一个大背景记叙了两对人的爱情故事。面对时代的前进,我们只有紧随其步伐,旧的终将舍去,不能忘怀的也只能拾起!

音乐似乎贯穿了整部影片:电影还未开始,一首串前曲将观众逐步带入影片。喧闹的船舱,繁杂的人声,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却又同时,给一个平静的人带来心神不宁,给一个烦躁的人送去了爆发的突破口。随着声音的进行,男主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汉。从“找我老婆”到“我就是想见见孩子嘛”,平实的话语,没有任何的修饰语,却是道出了一个千里寻妻.寻子的老汉最炽热的心声。穿梭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房屋前,韩三明迷茫了,“能找到我的老婆和孩子吗?”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心里质问过自己。或许,思想的挣扎终究是抵不过行动的果断。他,来了。就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可,就是,来了。“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首流行歌曲,唱出了韩三明的心声,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新时代。面对新建起的高楼大厦,那些即将被掩盖的东西,该拾起了吧?不再迷茫,不再犹豫,心底里的声音在呐喊:“韩三明,你的老婆和孩子在等着你呢!”
与此同时,我们的女主沈红走在大桥上,眺望远方——那是她丈夫生活的地方。《两只蝴蝶》的音乐响起。千里寻来只为夫,她的心就如那只为爱付出的蝴蝶。想到可以家人团聚,丝丝甜蜜泛上心头,不禁加快了步伐。或许她还不知道她的丈夫早已遗忘了她。有一句话说:“暴风雨前的平静”我应该改一下,叫做“痛苦前的幸福瞬间”。朝思暮想的人啊,如今就在眼前,却不知该何去何从。是的,她见到了,那个毫无疑问的负心汉。痛定思痛,她选择离开。走在大桥上,望着那一排排矗立的高楼大厦,真可谓是百感交集。或许吧,该放手了,就像是那高楼一样,要变得恢宏壮观,就必须拆除旧时的房屋。“放手吧”,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桥下,她提出了离婚。什么理由都好,她只是想早点解脱。面对毫无任何挽留的丈夫,她只有毅然地转身,然后走掉。是啊,都已经结束了,不是吗?还有什么好不舍的呢,不禁苦笑一下,决然而去。真的是“永相随”啊,“等到秋风尽 秋叶落成堆”,可惜,一起枯萎的,是你,和那记忆!
泪湿了衣,画面再一次地充斥着大脑:
近景拍摄,一个沈红倒饮水机里水的画面,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热啊,不禁皱起了眉头,用手扇扇风......无数个倒水,喝水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不停地喝。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稍稍阻止那即将燃烧的心火。一路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晓。可该舍弃的也终要舍弃。写至此,不禁想起一句话来“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是啊,时代在前进,为了迎接更好的明天,该舍弃的终将舍弃。就如该拾起的终将拾起一样。
韩三明走在废墟之上,这个由近景到远景的画面屡次出现,一个孤傲的背影,一个坚持的背影,更是个极度恐惧的背影,还好,找到了妻儿。他的心才慢慢恢复平静。三万元不是小数目,但妻儿在他心目中更是无价的至宝。慢慢的,画面又是一个中景,他走上了矿工这条路。
江山亦是用白骨堆成的,在这个变迁的时代,牺牲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之前,将那些该舍弃的舍弃,该拾起的拾起!(好吧,今天我们补习班就要考试了,啊啊啊,万一要考纪录片,有谁能回答一下,怎么写啊)
第2个回答  2013-06-23
应该可以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