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和外向的人大脑构造有什么不同吗?

如题所述

内向和外向的人大脑构造有什么不同吗?
内向者的大脑通过乙酰胆碱通道接收刺激,这是一条长走廊(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命名),通过大脑的不同部分。这样漫长的旅程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意味着内向的人更容易注意到小细节和错误,会过度思考问题,会花一些时间来处理和反应信息。
相反,外向的人对多巴胺的耐受性更高,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感到精力充沛和充满活力。因此,他们喜欢忙碌的情况和被一大群人包围。他们的大脑也能迅速接受刺激,使他们能够轻松快速地对各种环境做出反应。
这些生理上的大脑差异意味着内向的人更善于倾听,避免闲聊,享受独处的时光,更少在社交场合出言不逊,因为他们在说话前会把事情想透。
他们也能更好地读懂别人,喜欢解决问题,而且不像外向的人那样冲动,外向的人更爱冒险,更有可能被送进医院或监狱。但是内向也有它的缺点;内向的人报告说他们比外向的人感到更多的孤独和更低的自尊。
不要把害羞的人称为内向的人。外向者和内向者都可能害羞。内向的人也不一定安静敏感,他们也不讨厌别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1
爱凑热闹、出风头的人是外向者,喜欢自己待着比较沉默的是内向者……通常,我们都通过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其实,这两者还有更本质的区别。

在生理层面,内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神经递质系统,尤其是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系统的差异。多巴胺是大脑释放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会促使人去寻找外部的奖励、刺激。不论外向还是内向,只要大脑充斥着多巴胺,你在那个当下或时间段,就会变得更健谈、对外部事物更警觉、更愿意冒险和探索。内向外向者在多巴胺水平上几乎没有区别,但外向者的多巴胺系统更容易被激活。有研究表明,在赌博游戏中获胜后,相比内向者,外向者的与多巴胺奖赏系统有关的脑区反应更为强烈。

多巴胺能给人短暂而强烈的愉悦感,让人更热情冲动,而乙酰胆碱的作用则更为温和持久,让人体验到放松和满足。多项研究证明,在内向者的脑内,乙酰胆碱能系统的分布更为广泛,作用更为深刻。这个系统的激活会让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绪体验。这也许是内向者多愁善感的原因。

除了神经递质,内向、外向者的大脑解剖结构也有差异。哈佛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实验发现,在内侧前额皮层(被认为与决策、内省、思考有关),内向者的灰质更大、更厚。这可能是因为内向者会花更多时间来做抽象思考和向内情绪体验,使得他们对神经细胞间的链接需求更大。

当然,内向外向者有生理上的区别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如果内向者想在人际交往上有所进步,或外向者想学会独处沉思,仍可通过训练来达到。人的大脑有可塑性,只要你坚持行动,大脑就会相应地改变,帮你获得新技能。
第2个回答  2021-12-01
内向者的大脑,与外向者的大脑是不同的。诸多认知学者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一、大脑皮质的作用力
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研究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曾经编制过著名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他把人格区分为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
在研究人格维度的过程中,艾森克提出一个观点,人之所以会有内向和外向的区别,主要根源在于大脑上行网状激活功能系统存在差异。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脑干腹侧中心部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混杂的结构。其神经核和纤维束有两个特点:①没有特异的感觉或运动功能;②各个核中发出的纤维散漫地投射到前脑(包括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的许多部分。”
研究表明,上行网状激活功能系统向上贯穿于大脑皮质,它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的警觉和唤醒程度。
第3个回答  2021-12-03
向者的大脑通过乙酰胆碱通道接收刺激,这是一条长走廊(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命名),通过大脑的不同部分。这样漫长的旅程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意味着内向的人更容易注意到小细节和错误,会过度思考问题,会花一些时间来处理和反应信息。
相反,外向的人对多巴胺的耐受性更高,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感到精力充沛和充满活力。因此,他们喜欢忙碌的情况和被一大群人包围。他们的大脑也能迅速接受刺激,使他们能够轻松快速地对各种环境做出反应。
第4个回答  2021-12-01
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外向型性格的人会兴致勃勃地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内向型性格的人却更愿意与他们熟悉的人在一起,而不愿意和太多人交往。虽然所有人都可能会表现出两种性格特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更多的表现出其中之一。
内向的人都是有些自闭的。不习惯人多的地方。经常一个人出没。
外向的人身边总是有很多人。喜欢说话。交朋友。
外向的人可以带到别人的情绪,,玩的会很疯,,,这样的人会让一件很普通的事成为并不普通的事,可以让大家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内向的人呢,,喜欢安静,,不善言词,,是属于比较感性的人,但是在自己朋友面前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内向或者外向,,外向的人比较喜欢新意,刺激..内向的人喜欢保持,喜欢一尘不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两种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外向型的人,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客体,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型的人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仔细观察这种人的思考、行动、感觉、行动,会发现所有的动机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次价值。
就举一个和外国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型的人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积极关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响,也能影响外界。对生的或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和大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消极。凭内心的主观因素做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关心外界,不喜欢受外界影响,也不愿意影响外界,因此变得团锁而缺乏社交活动,多半倾向自我反省。
一般对外向型的评论是“经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万物之中”,对内向型的评论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昼不为客体耗费能源,反为自己建立强力安全护围”。这两个根本态度,是对环境的典型“适应方法”。
但是,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两类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不被意识,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
对周围的人设防线,态度冷漠,这种人一看就知道是内向型的人,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可能隐藏着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热情。平日沉默不爱多活、出风头的人,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尖锐的提出质问,侃侃发表自己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性。
外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内向性格,会补偿缺失感,以免外向态度露出破绽。但是,当无意识的压抑过度时,便会打出反抗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利己的、原始的、幼儿的倾向。极端下产生的神经症,多半为歇斯底里。
内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外向性格,有补偿作用,当压抑过度时,意识和无意识交战,直到疲劳困惫为止。内向型最容易罹患的神经症是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经衰弱、神经质、各种强迫症状、恐惧症、疑病症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