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
所谓使用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是在常温,常压和非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的,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的作用。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性能,称为机械性能(或称为力学性能)。 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的适应能力。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的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
1 铸造性 金属材料能用铸造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能力称为铸造性。铸造性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倾向等。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流动性愈好,愈易铸造细薄精致的铸件。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收缩愈小,铸件凝固时变形愈小。 偏析是指化学成分不均匀,偏析愈严重,铸件各部位的性能愈不均匀,铸件的可靠性愈小。
2 切削加工性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系指金属接受切削加工的能力,也是指金属经过切削加工而成为合乎要求的工件的难易程度。 通常可以切削后工作表面的粗糙程度、切削速度和刀具磨损程度来评价金属的切削加工性。
3 焊接性 焊接性是指金属在特定结构和工艺条件下通过常用焊接方法获得预期质量要求的焊接接头的性能。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 焊接性一般根据焊接时产生的裂纹敏感性和焊缝区力学性能的变化来判断。 点击下列链接,了解更多焊接知识! 一张图看懂金属材料焊接(上)——焊接基础 一张图看懂金属材料焊接(下)——焊接材料型号 焊接材料选用表,千万别错过,必须收藏! 最先进的焊接技术工艺汇总 新型焊接技术,前景不可限量
4 可锻性 可锻性是材料在承受锤锻、轧制、拉拔、挤压等加工工艺时会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实际上是金属塑性好坏的一种表现,金属材料塑性越高,变形抗力就越小,则可锻性就越好。 可锻性好坏主要决定于金属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及应力状态等因素。
5 冲压性 冲压性是指金属经过冲压变形而不发生裂纹等缺陷的性能。许多金属产品的制造都要经过冲压工艺,如汽车壳体、搪瓷制品坯料及锅、盆、孟、壶等日用品。 为保证制品的质量和工艺的顺利进行,用于冲压的金属板、带等必须具有合格的冲压性能。
6 顶锻性 顶锻性是指金属材料承受打铆、徽头等的顶锻变形的性能。金属的顶锻性,是用顶锻试验测定的。
7 冷弯性 金属材料在常温下能承受弯曲而不破裂的性能,称为冷弯性。 出现裂纹前能承受的弯曲程度(弯曲程度一般用弯曲角度α(外角)或弯心直径d对材料厚度a的比值表示,a愈大或d/a愈小)愈大,则材料的冷弯性能愈好。
8 热处理工艺性 热处理是指金属或合金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法,以改变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而得到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操作。 热处理工艺性就是指金属经过热处理后其组织和性能改变的能力,包括淬硬性、淬透性、回火脆性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1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不同加工方法的适应能力。它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1)铸造性能
金属及合金熔化后铸造成优良铸件的能力称为铸造性能。铸造性能好坏主要决定于液体金属的流动性、收缩性及成分均匀度、偏析的趋向。
①流动性。液体金属充满铸型型腔的能力称为流动性。流动性好的金属容易充满整个铸型,获得尺寸精确、轮廓清晰的铸件。流动性不好,金属则不能很好地充满铸型型腔,得不到所要求形状的铸件,就会使铸件因“缺肉”而报废。
流动性的好与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浇铸温度和熔点高低有关。例如,铸铁的流动性比钢好,易于铸造出形状复杂的铸件。同一金属,浇铸温度越高,其流动性就越好。
②收缩性。金属材料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其体积收缩程度称为收缩性。也就是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和尺寸减少的现象。铸件收缩不仅影响尺寸,还会使铸件产生缩孔、疏松、内应力等缺陷;特别是在冷却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因此,用于铸造的金属材料,应尽量选择收缩性小的。收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成分。
③成分不均匀对工件质量的影响。铸造时,要获得化学成分非常均匀的铸件是十分困难的。铸件(特别是厚壁铸件)凝固后,截面上的不同部分及晶粒内部不同区域会存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偏析。
偏析会使铸件各部位的组织和性能不一致。铸件的化学成分不均匀,会使其强度、塑性和耐磨性下降。产生偏析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凝固温度范围大,浇铸温度高,浇铸速度及冷却速度快。
偏析严重时可使铸件各部分的力学性能产生很大差异,降低了铸件的质量。
(2)压力加工性能
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锻造、轧制等)下成形的难易程度称为压力加工性能。它与金属材料的塑性有关,金属材料的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金属材料的压力加工性能就越好。
①可锻性。金属材料的可锻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钢能承受锤锻、轧制、拉拔、挤压等加工工艺,表现为良好的可锻性。
②锻压性。金属承受压力加工的能力叫锻压性。
③锻接性。把两块金属加热到熔点以下附近温度,加上锻接剂[硅铁(SiFe) 40%+铸铁末10%+脱水硼砂(Na2B4O7) 50%,三种都是粉末状,混到一起,搅拌均匀],再加锤击,使两块金属接合在一起的能力,叫锻接性。
(3)焊接性能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是指在给定的工艺条件和焊接结构方案T,用焊接方法获得预期质量要求的优良焊接接头的性能。
焊接的性能好坏与材料的化学成分及采用的工艺有关。钢中含碳量越高,其焊接性能就越差。合金钢的焊接性能比碳钢差,铸铁的焊接性能更差。一般低碳钢的焊接性能好于高碳钢。
(4)熔接性能
使两块金属接触,然后用氧气、乙炔或电弧热使金属部分熔化将其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熔接性能。
(5)切削加工性能
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承受切削加工的能力。
当金属材料具有适当的硬度和足够的脆性时则容易切削。所以铸铁比钢切削加工性能好,一般碳钢比高合金钢切削加工性能好。
(6)热处理工艺性能
热处理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通过热处理后改变或改善其性能的能力,是金属材料的重要工艺性能之一。对于钢而言,主要包括淬透性、淬硬性、氧化和脱碳、变形及开裂等。
钢制工件通过热处理,可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提高力学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22
材料的性能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特征性能,属于材料本身固有的性质,
包括热学性能(热容、热导率、熔化热、热膨胀、熔沸点等)、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抗冲强度、屈服强度、耐疲劳强度等)、电学性能(电导率、电阻率、介电性能、击穿电压等)、磁学性能(顺磁性、反磁性、铁磁性)、光学性能(光的反射、折射、吸收、透射以及发光、荧光等性质)、化学性能(即材料参与化学反应的活泼性和能力,如耐腐蚀性、催化性能、离子交换性能等)
一种是功能物性,指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对材料施加某种作用时,通过材料将这种作用转化为另一形式功能的性质,包括热-电转换性能(热敏电阻、红外探测等)、光-热转换性能(如将太阳光转变为热的平板型集热器)、光 -电转换性能(太阳能电池)、力-电转换性能、磁-光转换性能、电-光转换性能、声-光转换性能等。
金属的材料性能包括
1,物理性:包括密度,熔点,热膨胀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2.化学性:包括抗腐蚀性,稳定性等
3,力学性:包括强度,硬度,弹性,韧性,塑性等
4,工艺性:包括可铸性,可焊性,切削性,延展性,耐磨性等
第3个回答  2018-06-26
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不同加工方法的适应能力。它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其衡量指标如下:
1、铸造性能:流动性、收缩性、偏析倾向;
2、锻造性能: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
3、焊接性能:金属材料的含碳量;
4、切削加工性:材料的硬度、脆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5-29
还可加上可成形性(拉伸,折弯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