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刘伯温的民间故事谁知道的告诉我下

лл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其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人家。他的曾祖叫刘濠,在南宋朝廷当过官员。刘濠就是个很有头脑、处事果断、机敏过人的人。南宋祥兴二年(1278),南宋被元灭国。南宋初亡时,有刘濠的老乡林融起兵反元,事败,元朝派了使者来登记参与过林融起兵的人。参与的人还不少,这份名册若报上去,后果不堪设想。正好,这位使者事毕借住在刘濠家。为了保护名册上的人,当晚,趁使者睡熟后,刘濠一把火将自家的房子烧了,使者只身逃出,名册却葬身火海。使者无可奈何,只得在刘濠的帮助下,重新编造了一份名册,那些参与了林融起事的人因此得免。刘伯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家教自然非一般人家可比。除有良好的家教外,刘伯温年幼时就表现得聪明机敏。我们的先人们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之说。刘伯温的老师叫郑复初,很看重他,在他小时就曾对他的父亲刘煸说:你祖上积的德大,所以你有这么个好儿子,他将来必然会光耀你家门庭。
刘伯温聪明机敏,先天条件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后天非常努力。他从小酷爱读书。只要能到手的书,无所不读。他既通经史,又好象纬之学。这象纬之学就是古代的天文学。不仅神秘化了,而且禁止私学。刘伯温何以能学到这门禁学,不得而知。及至成年,他已是经纶满腹的学问家了。元明宗至顺年间,刘伯温小试牛刀,高中进士,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当了个县丞,官职虽小,但他在任期间就获得了廉政的好名声。省里听说了他的政绩,要将他调上去,他谢辞了。后来,任命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时各处行省皆设儒学提举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吧,提举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副提举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副处级。正副提举掌管所在地学校的祭祀、教育诸事。刘伯温偏不因自己位卑,要去议论御史失职之事,结果开罪了权臣,只得辞官回家。当时的人们议论到江南一带的人物时,都会提到刘伯温,而四川的名士赵天泽则将刘伯温排为江南第一号人才。认为他相当于三国时的诸葛亮。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在台州起兵,拉开了反元的大幕。方国珍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当地官员奈何不得。省里面只得将刘伯温召出。刘伯温同事黄伯生在其《诚意伯刘公基行状》一文里说,省里将刘伯温召出后让他当了个浙东元帅府的都事,仍是个从七品的小官,而元帅府即宣慰司,是省里的一个派出机构。刘伯温到任后,献计筑城抵御,果然使方国珍受阻。这时,左丞相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招安不妥,因方国珍是第一个起兵反元之人,应乘胜一举将方国珍剿灭,否则后患无穷。从起义反元这一面来看,刘伯温这一计确实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将再苟延残喘一阵也说不定。方国珍听说后,忙用重金贿赂刘伯温,希望刘伯温改变观点。为他接受招安说点好话,但刘伯温不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上带重金到京城,贿赂当权者们,终于打通了门路,朝廷决定招安方国珍,一面授方国珍官职,一面反而斥责刘伯温霸道。方国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过气来后,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时的刘伯温,虽又被省里重新任用负责剿捕之事,却又见疑,不给兵权。至此,刘伯温对元王朝心灰意冷,干脆辞官回家了。刘伯温回到老家青田后,专心著书,写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张的传世之作《郁离子》。

刘伯温已经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势将大乱,便在老家青田读书,著作,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后,得知刘伯温、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礼聘,刘伯温卖关子,没有答应。朱元璋手下总制孙炎又亲自写信邀请刘伯温,刘伯温才同意出山。
刘伯温和朱元璋见面后,即向朱元璋陈述了时务十八策。十八策的主要内容是灭陈(友谅)去张(士诚)、灭方国珍、屯兵自养、勿过度扰民、严肃军纪、招纳贤士等等。朱元璋读后非常高兴,即将刘伯温视作心腹。朱元璋初起兵时,奉红巾军头领韩林儿为首。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在毫州(今属安徽)称帝,国号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贺,到了新年,还令中书省为韩林儿专设御座并叩头礼拜。群臣皆拜,独刘伯温不拜。问他为什么不拜,他说:韩林儿不过是个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干什么!显然,刘伯温是以这种方式表明他只忠于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见刘伯温,请教平定天下大计,于是有了一次著名谈话,后人称之为朱刘之间的。“隆中对”。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势,陈述了征讨天下大计。刘伯温说:张士诚目前不过自保而已,不足为虑。陈友谅篡夺了红巾军领导权,名号不正,但他占据了上流之地,又时刻想消灭我们,是我们的大敌,因此应当首先消灭他。一旦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自然势单力薄,就可以一举将其灭掉了,然后挥师北上,占据天下!朱元璋听后大喜,对刘伯温说:先生有了什么好的计策,都一定要告诉我啊!

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确实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陈军攻陷太平后,准备挥师东下,一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元璋手下将士惊恐万状,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逃到钟山去的,只有刘伯温不说话。朱元璋见状,即将刘伯温召入内室请教。刘伯温愤愤地说:凡主张投降的主张逃跑的,都应杀。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好计呢?刘伯温答道:陈军小胜就已经产生了骄傲情绪,骄兵必败,我们设下伏兵待其深入,就能很容易打败他们。要成就帝王之业就在此一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果然大破陈友谅军。论功行赏时,朱元璋要重奖刘伯温,但刘伯温坚决谢绝了。后来,陈友谅军攻破安庆,朱元璋率军亲征,在刘伯温的帮助下,又将陈友谅打得大败而逃。此时,镇守龙兴的陈友谅部将胡美见陈友谅大势已去,便派了自己的儿子到朱元璋军前请降,但条件是不要遣散他的队伍。正当朱元璋面现难色,不知是否该同意这一条件时,刘伯温在后面踢了一下朱元璋的座位,朱元璋一下子醒悟过来,答应了胡美的条件。胡美一降,江西各地都跟着投降。刘伯温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平定江西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后的鄱阳湖决战中,刘伯温更是居功至伟。朱、陈两军相战于鄱阳湖,第一天便激战数十仗。朱元璋坐在船上为他专设的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则侍立一旁当参谋。激战正酣,刘伯温突然大叫一声,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只船上,朱元璋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发炮弹飞来,将他原来乘坐的船炸得粉碎。而陈友谅及其部下只见炮弹击中了朱元璋的座船,却不知朱元璋已经被刘伯温救出,因而大喜,不料换了船的朱元璋又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个大惊失色。两军大战了三天三夜,一时难分胜负。刘伯温请求分兵拒守湖口,并与陈友谅军相约于金木相克的那一天决战,结果,陈友谅败死。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张士诚,北取中原,终于成就帝业。而这一成就帝业的过程,全如刘伯温与朱元璋“隆中对”所献的策略。

刘伯温不仅是个谋略过人的军师,也是个铁面无私的执法官。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共同辅佐朱元璋。朱元璋巡幸汴梁(今河南开封),就让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守京都。刘伯温对李善长说:宋、元二朝,就因为法纪松驰而失天下,因此,我们应整肃法纪。于是,令御史纠劾不要有什么避讳,该查谁就查谁。宿卫宦官有了过错,就上报太子然后按法处置。如此一来,无人再敢藐视法纪。有个叫李彬的人,任中书省都事,犯下了贪赃枉法之罪。此人一直追随李善长,和李善长很好,李善长就要包庇他,便与刘伯温商量,希望看在他的面子上,放李彬一马。要是放在今天,第一丞相亲自出马,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知能有几个清官敢于不给面子的?

刘伯温虽与李善长为朝夕相处的同事,但就是不给李善长这位第一丞相的面子。他将李彬罪行上报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当时,京城久旱,正在筑坛祈雨,刘伯温一拿到朱元璋的批准文书,就在祭坛下将李彬斩了。这一来,刘伯温和李善长也就结下了冤家。而这个第一丞相李善长偏又是个外表谦和,内心却忌恨刻薄之人,刘伯温不给他面子,他也就处心积虑要报复刘伯温。朱元璋一回到京城,李善长就告了刘伯温一状,说刘伯温在祈雨的祭坛下杀人,是对老天爷的大不敬,加之那些因刘伯温铁面执法而损失了利益的人,也帮着李善长敲边鼓,尽说刘伯温的坏话,而求了十多天的雨,也一滴未下。朱元璋原本就是个三花脸,便对刘伯温由高度宠信转而产生了不满。刘伯温自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好自己老婆身体欠佳,便以此为由请假回家了。刘伯温请假回家之时,正是朱元璋商议定都之时。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成帝王之业,毕竟没有多少文化,只为光宗耀祖,竟然想将其老家凤阳定为都城。刘伯温不想自己帮助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得的天下轻易失去,临走时,还是诚恳地劝告朱元璋,说:凤阳虽然是您的老家,但那里却不是建立都城的地方。王保保(汉人,元朝将领)还活着,不可轻视啊!果然,朱元璋平定西边的战事进展得不顺利,便又将刘伯温召回京城。这次,朱元璋要给刘伯温重赏,准备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提高刘伯温的爵位,但刘伯温都坚决地谢绝了。由此可见,刘伯温和那些利欲熏心之辈毕竟不同,他始终保持了头脑的高度清醒。第一丞相李善长就缺乏这种清醒的头脑,结果不仅自己不得善终,还害了自己一家70余口人。

刘伯温性格刚正,处事公允。朱元璋曾因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并不落井下石,相反,他客观地向朱元璋劝道:李善长是您有功的老部下,他很能调和将领间的矛盾,是应该重用的。朱元璋听后叹道:他曾多次陷害你,你却如此帮他说话!后来李善长罢相,朱元璋准备用杨宪为相,征求刘伯温意见时,刘伯温坚决反对。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器量。当丞相的,应持心如水,以义理为判辨是非的标准,杨宪是做不到这些的。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否为相。刘伯温说此人比之杨宪更差。又问胡惟庸可否为相。刘伯温说:这好比让胡惟庸驾车,我担心车辕会被损坏。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朱元璋大约不高兴了,说道:如此说来,我的丞相就只有你才能担任吗?刘伯温答道:我疾恶如仇太过,而且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若我为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这么大,哪里会没人才呢?希望您仔细察访。但目前这些人,确实都不适于当丞相。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伯温的评论将这些人都得罪了。刘伯温真能预知未来,那就不会说这些话,或者,会换个说法。

刘伯温被后人神化,除了他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神机妙算被过分渲染以外。显然还和他超凡脱俗的性格有关。他料事准确,性格刚正,疾恶如仇。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刘伯温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刘伯温被封了这么高的官,却不贪恋富贵,洪武四年,便告老还乡了。刘伯温回到老家后,除了下棋喝酒之外,从不提起自己建功立业之事。当地知县几次求见,刘伯温都不答应,这位知县无奈,只得化装成老百姓去拜见他。刘伯温正在洗脚,便叫自己的儿子将化了装的县令领了进来,并准备设便饭招待。到此,县令才说明我就是某某人,刘伯温一听是知县,马上惊恐失色地站起身来自称草民,并礼送知县出门,不复再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1
燕王朱棣在南京城居住时,打算在北方重建一座京城,于是找来大臣 刘伯温,请教京城位置。刘伯温说:“让大将军徐达办这件事吧。”燕王 命人找来徐达。刘伯温对徐达说:“凭你的神力往北射上一箭,箭落在哪儿就在那里修建京城。” 徐达答应了,来到殿外,张弓搭箭,朝北方射去。刘伯温赶紧带人坐上船,顺着大运河往北追来。

这一箭射的可真不近,一直飞到如今北 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南当,南苑住着八家小财主,看见箭落下来慌了神。他们想:在这儿建城,自己的房产、地亩不就全被占用了吗?思来想去有了主意:咱们把箭再射走不就行了吗!”于是箭又被往北射去,落到如今后门桥这个地立。

据说后门桥下有个石碑,上刻“北京城”三个字, 石碑下就是当初落箭的地方。 刘伯温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箭应该落在这儿。他找来八家小财主,逼着要箭。财主们见瞒不住,只好求告说:“只要不在这儿建城,你要什么条件都行。”刘伯温想了想:“好吧 ,但修建京城的钱由你们出。”财主们一核计,心想我们有的是钱,建个京城不算什么,就答应了。

最先建的是西直门城楼,可没想到城楼没修完,财主们已是倾家荡产 。怎么办呢?

刘伯温又掐指一算,命令手下去找一个名叫沈万山的人.几天后还真找到一个沈万山,带到什刹海来见刘伯温。这个沈万山是干什么的呢?原来他是一个要饭的,浑身又脏又破,胳肢窝下夹一个破瓦盆.听刘伯温说找自己是要钱来的,吓坏了,哆嗦着说:“我一个穷要饭的,哪儿有钱啊!”刘伯温眼一瞪:“没钱不行。来人哪,给我打!”手下人立时操起棍棒朝沈万山狠打起来。开始沈万山还连声哀求,后来打急了,就把脚一跺说:“这地底下就有银子,你们挖吧。”

刘伯温大喜,派人一挖,地下 果然有大缸大缸白花花的银子。修城继续进行可没过多久,银子又用完, 就接茬儿棒打沈万山。沈万山被打急了,又往地下一指:“这里有银子。 ”大伙一挖,果然又有银子。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北京城终于寻起来了。那些挖银子挖出的大坑,放进水后,就成了今天的什刹海、北海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