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麼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麼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