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鬼的长征故事

如题所述

1935年春天,开始长征后的红四方面军连续打了几场胜仗。部队的士气得到了极大鼓舞,后方儿童团的红小鬼们更是欢天喜地地成天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到处宣传前方的胜利。

那一天,儿童团12名小团员唱着歌儿、跳着舞兴高采烈地从乡间搞宣传回来。可是,由于情况紧急,大部队还没来得及等回她们,便已撤离走了。

这时,“哇”地一声,才满10岁的曲飞蹲在地上就哭开了。哭声一响,大家顿时没了主意,有的急得直跺脚,有的干脆也加入了哭的行列。

想想也是,她们当中小的10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谁曾考虑过前途的事?谁又曾面临过这等大事?

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说:“要不,我们各回各的家算了?”话音刚落,就有人反对:“想散伙!就是革命不坚定!”接着又有人说:“要回家你自己回,我们说什么也不回去了!”

不回家也行呀,可是也得有个不回家的法子呀。十几张小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最后,年纪稍大的何连英说:“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她的主意,就好像把大家从一锅粥里捞了出来,糊涂没了,前途明亮了。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响亮地应着:“好!”

说好就好。这群有着一点战斗经验、有着革命理想的女孩子像模像样地成立了“特别行动小组”。

推选有主见的何连英为组长,并制定行动计划:将人员分散成几拨,化装成逃荒的叫花子,白天假装互不认识,各走各的路,晚上再碰头。打听清楚部队的方向后,她们踏上了追赶红军队伍的征途。

暮春的川北,大地缀着嫩嫩的黄色、油油的绿色,蝴蝶纷飞在其间,诱惑着人们流连不返。可是归队心切的她们却无心驻足、嬉闹。个个攒足了劲往前赶路。

这路赶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敌人的封锁和盘查还算是小问题,因为她们都是孩子,比较容易逃过敌人的怀疑。

而一路餐风露宿,才是真正的考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渴了喝泉水,饿了讨口东西,晚上从没好好睡过一个觉。

有一次,她们埋头赶路,当不知不觉天黑下来,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才发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这荒郊野外,她们害怕起来。这时,不知是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

大伙一抬头,前面隐隐约约似有一幢大房子。可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座破庙。庙里的塑像黑影瞳瞳,由于年久失修而愈发显得阴森恐怖。胆小的停下脚步,不敢前去了。

胆子稍大一点的说:“店里总比这野地里强。”就这样,她们一个拉一个,靠着墙根,一夜没踏实合眼,直到天亮。

除了意志力,还需要足够强的忍受力。最先要忍受的是饥饿。她们一路走,一路找吃的。可是离苏区越来越远,困难越来越大。沿途的农民,由于地主的盘剥克扣,非常贫穷。

大多数人家食不裹腹,实在没有什么吃的接济她们。在庙里住的那一夜,在天亮时,她们吃掉了神庙里的贡品一一五个早已干裂的馒头。

这让她们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可吃过了这餐过后,她们再也找不到吃的,饿着肚子赶了一整天的路。

晚上会合后,组长伺连英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现在我们在农民家里找不到吃的,就去‘吃大户’。”所谓“吃大户”,就是去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表示愿意给人家干活,只管饭,不拿工钱,或者过继当儿当女。

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对她们来说“吃大户”的目的在于:吃饱喝足之后,继续赶队伍。

这就需要她们要非常机智与聪明地处理好走与留的时间。她们常常是定好暗号,由一个人串连,其余人再带上些干粮,瞅个机会悄悄溜走。

一天黄昏,她们一行终于到了草地边缘。大家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不约而同地坐在了地上。湿乎乎的草地泛着潮气和寒气。

正当她们感到袭上心头的疲倦时,突然,远处燃起了篝火,一点、一点……大家顿时来了精神,不约而同地跳起来,并立刻派了两个人前去打探。

“找到了!找到了!是红军,是咱们的部队!”当两人带回这个消息时,大家都激动的流泪不止。而看到赶上了队伍的这些红小鬼,大哥哥、大姐姐们更是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将她们紧紧搂在了怀里。

就这样,这12个红小鬼,经剑阁、过江油、穿中坝、下北川、到茂县,一路艰辛,躲过针狼、野牛的袭击,摆脱人贩子的拐骗,战胜了疾病、饥饿等种种困难,历时3个多月,行程1000多里,终于追上了红军队伍。

扩展资料:

长征中的“红小鬼”: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1、向轩

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职)等职,被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2、彭胜昔

14岁参加长征的彭胜昔,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3年参加红军。因为会读书识字,很快就成为红八军的组织干事。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文书。

1934年8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中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3、李耀宇

14岁参加长征的李耀宇,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33年参加红军,任川陕苏区政治保卫局检察员。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6年到达陕北,先后担任过黄祖炎、刘锡五、张苏、王德等人的勤务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湖南省委行政科长等职。1982年离休。

4、王新兰

王新兰,女,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在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的鼓励下,9岁的王新兰参加了红军,被安排在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

长征中,随部队三次翻雪山、过草地。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征中的红小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1、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职)等职,被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2、14岁参加长征的彭胜昔,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3年参加红军。因为会读书识字,很快就成为红八军的组织干事。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文书。1934年8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中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3、14岁参加长征的李耀宇,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33年参加红军,任川陕苏区政治保卫局检察员。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到达陕北,先后担任过黄祖炎、刘锡五、张苏、王德等人的勤务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湖南省委行政科长等职。1982年离休。

扩展资料

在当代绝大多数当代青年并不了解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创造了长征这一历史奇迹的军队,从年龄上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作过统计,他认为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

长征史料显示,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二十五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应该不到18岁。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长征中的红小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8

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职)等职,被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文书。1934年8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中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扩展资料:

长征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

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向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红小鬼”曾治 红军长征故事2009-12-15 18:39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5
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职)等职,被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文书。1934年8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中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扩展资料:

长征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

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向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