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做的模型,二战苏军的装备模型

如题所述

作为70后的大叔,从小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一些反映二战的战争片,这个爱好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那些影片中的钢铁战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几年又迷恋上了模型的收藏,除了汽车模型外,又萌生了收藏战车模型的想法。 经过了解品种最丰富的战车模型就是1:35比例的塑料拼装模型,品牌主要有日本的田宫和国产的小号手、俄罗斯的红星等,价格不贵,也就百十块钱。拼装的过程虽然繁琐但乐趣无穷,喷完漆贴完水贴后颇有成就感,对于我这种工作繁忙单调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调剂。 去年发了二战德军的装备模型,今天展示一下二战时期苏军的装备模型。
GAZ-AA(俄语:ГАЗ-АА)是以美国的福特AA型卡车为原型,苏联所生产的货车。生产由高尔基汽车厂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做为军用卡车来使用,或是加装防空武器后做为防空车辆。
德苏战争爆发时,苏军已有150,000輌的GAZ-AA/MM能够使用。另外在战时,此型货车加上其他的衍生型共生产了约985,000輌。
该军用卡车为2轴,载重量1.5吨,二战中在苏德战场上大量使用,有的被加上装甲钢板和对空机枪,改装为装甲防空车辆。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之一。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英国"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都只装了37毫米炮)的水平。
1937年9月,蒋介石派出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率军事代表团(名义为实业考察团)赴苏联谈判军事援助的问题,谈判结果是苏联方面愿意提供战车、飞机、火炮、弹药等援助。
在1938年3~6月间运到的第一批装备中,包括83辆T-26(1933年型)轻型坦克,同时苏联还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装甲车,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种车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机械化装备,国民党决定将装甲兵团扩编成第200师,装甲兵团中经历过初期抗战的原有旧装备,拨给由交辎学校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学校(教育长仍为徐庭瑶)作教学用途,全新的苏式装备由200师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装甲兵团正式扩编为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从番号上看,200师本身就与众不同,因战前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只编到102师。200师是国民革命军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下辖一个战车团,一个装甲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
在美国大规模援华前,T-26成为中国军队抗战中的主力战车,曾先后参加了兰封遭遇战(1938)、昆仑关作战(1939)等重大战役。但中方装甲部队在这些战役中,常因步战协同恶劣、日军步炮兵反战车战术纯熟、日本航空武力优势,乃至于战场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打击力,战役的战果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此外,T-26还参与了中国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随着第200机械化师在缅甸作战失败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军摧毁。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
之所以会把这种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为当时苏军对这种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没起名称或代号,只是生产厂家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在炮管上印了一个字母“K”,作为共产国际兵工厂的标记,于是苏军士兵就根据这个字母“K”,就给火箭炮用了最常见的女生名字“喀秋莎”。
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由汽车部分和发射部分组成。发射部分由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架、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组成。在发射前,火箭弹是用定向钮钳在滑轨槽的定向沟内。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的弹体内是TNT炸药。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发射装置的发火转轮。
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的弹体内是TNT炸药。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发射装置的发火转轮。
主要诸元:弹径132毫米,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00~8800米。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近,精度低,但是优点却更加鲜明,那就是多管火箭炮的最大特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极其密集的炮弹,形成令人生畏的钢铁暴雨,用大面积的火力覆盖对目标进行有效杀伤,最适合打击集群目标。
1门十六管喀秋莎一次齐射只需要8秒钟,就可以发射680千克的炮弹,杀伤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足球场,威力可想而知。而且发射时火箭弹呼啸而出的巨大轰鸣更是摄人心魄,极具威慑力。当时德军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斯大林管风琴”。
抗美援朝战争中,这种正式名称为M-13的火箭炮也装备了志愿军炮兵,先后有8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在志愿军兵第21师的统一指挥下参战,喀秋莎这个美丽的名字也同样来到了朝鲜战场,同样给对手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打击。
KV-1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KV-1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帅命名。
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
当苏德战争开始后,KV-1坦克开始与德军交锋,到1941年6月时基洛夫工厂已生产了636辆。当时德军主要使用的反坦克炮、坦克炮都无法击毁其 90 毫米厚的炮塔前部装甲(后期厚度还提升至 120 毫米),对德军震慑力强。
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52mm自行火炮很出名 。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kv1,kv2,T-26,BT系列组成了大战初期的苏军的主力)。
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后期,由于装甲的强化,重量也成为KV-1的主要缺点,虽然不断更换离合器、新型的炮塔、较长的炮管,并将部分装甲的焊接部份改成铸造式,它的可靠性还是不如中坦克T-34,于是KV-1的生产开始被转移停止了生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