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诗人多薄命,古代诗人为何大都穷一辈子?

如题所述

唐朝号称诗的国度、诗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史上诗歌创作空前绝后的繁荣期,灿若繁星的众多优秀诗人,和难以计数的华美诗篇,把唐朝诗歌创作推上了历史巅峰。唐诗中的很多作品,都得以流传千载,至今仍被人们吟咏不绝。

这两千多个诗人,用自己的心血才华,为世人留下了数万首流光溢彩的诗篇,很多诗人都已经成为名扬千古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诗人们在世时的人生经历,绝大部分人都困顿艰难,穷困潦倒一辈子。

唐朝三百年间涌现的两千二百多个诗人中,大部分都未能跳出“自古诗人多薄命”的魔咒,李白、杜甫作为唐朝诗人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堪称唐朝诗人的经典模板。李白只当了一年多的翰林学士,杜甫只当了几天河西尉、左拾遗等不入流的微末职位,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两人都处于郁郁不得志的落魄状态,甚至一度衣食难继,吃顿饱饭都难。大诗人孟郊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贾岛的“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都流露出贫穷带来的辛酸无奈。

唐朝诗人中也有飞黄腾达者,比如与李白杜甫同时代的诗人高适,官居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赐爵渤海县侯。晚唐时期的诗人高骈,官居安南都护、天平军节度使、静海军节度使,赐爵渤海郡王。高适和高骈,也是唐朝诗人2200多个诗人中仅有的两个封王封侯之人,堪称唐朝诗人之中的异数,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

为什么古代诗人大都穷困潦倒?他们拥有的满腹才华和渊博学识,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带来财富和荣耀?为什么很少有诗人能打破“自古诗人多薄命”的魔咒?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很有代表性的现象,并且对此作出了一些探讨但不得要领,最终只能模糊笼统地归结为“诗能穷人”,觉得诗人们命运多舛,是一种人们无法理解把控的神秘“天数”,仿佛诗人命中注定与穷困结下不解之缘。

直到北宋时期,大文学家欧阳修才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完美解答。欧阳修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诗必穷而后工”。这六个字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必须要有丰富充实的人生阅历,只有饱尝忧患历经苦难的人,才会有深刻而独到的人生感悟,才会写出动人心弦、引发共鸣的千古名篇。

“诗必穷而后工”,还有另一重意思:诗人必须要穷尽自己的全部精力与心智,才会写出好诗。但如此一来,终日沉迷于寻章摘句、琢磨推敲,哪里还有时间去留心世务、追求功名利禄,结果自然免不了穷困一生。欧阳修的观点,应该是对这种现象的近乎完美解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因为很多诗人都非常清高,宁愿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很多诗人坚持穷苦一辈子。
第2个回答  2020-11-29
诗人们大多数时候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有作诗的灵感,富贵人家没有这种磨难的感悟,所以不如穷苦的读书人写诗好。
第3个回答  2020-11-29
一般有才华的人都自命清高,得到人赏识便喜欢挥金如土,等到家财散尽之后又不事生产,最后不就落得穷困潦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