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守岛战士的生活

了解守岛战士的生活

阳光照在海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亮,裹挟着黄沙的海水翻滚咆哮,海风夹着咸腥味儿一阵阵刮过来。这是开山岛上多年不变的风景,很多人说,在这守岛就好比是“坐水牢”。
岛上的生活比王仕花想象的更加艰难。听说从岛外运水成本很高,王继才向组织提出,“不用送水,我们自己能解决喝水问题。”从此,夫妻俩只能喝雨水窖里的雨水,“他把泥鳅放进去,吃水里的虫子,净化水再喝。”
岛上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吃的一根葱、一棵菜都要托过往的渔船从岛外捎上来。
夏天岛上湿热,蚊虫奇多,夫妻俩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难忍,两人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过夜。没过多久,他们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湿疹,硬币大小的白色斑点布满了身上,疼痒难忍,常常半夜里疼醒,只能互相敲打着,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台风来时,船只无法出海,开山岛就真正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茫茫大海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断粮断水的日子每年都会遇到几回。”王仕花回忆,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没法做饭,“我们饿得头晕眼花,两腿发软,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像嚼沙子一样,那滋味实在难以接受。一连嚼了5天生米,饿得话都说不出来。”
日子虽苦,但王继才夫妇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依旧是: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如今守岛日志摞起来有一人多高,32年间开山岛的每一天都有据可查。
岛上风大湿度大,阳光照射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这些年,王继才夫妻俩自己掏钱买了300多面国旗。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听说他们的故事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还送给他们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
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王仕花记得,有一次因为海上突然刮起大风,王继才生怕把国旗刮破,冒着风雨把国旗收下来抱在怀里,可脚下一滑跌下石阶,“那一次摔断了几根肋骨。”
危险和诱惑都曾出现在王继才面前。有“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当场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把这里弄脏!”对方恼羞成怒,以他子女的安全来要挟,甚至还曾对他施以暴力,但因为王继才的坚持不屈而未能得手。最终在王继才的协助下,那些犯罪分子被警方抓获。
最让王仕花揪心的一次,是她和老王沿海边巡逻,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老王整个人都被卷到海里去了,“我想这下完了,老王命没了!”王仕花拼命往海边跑,发现又一个浪头过来,把浑身湿透的老王打到另一块岩石上,“我赶紧跑过去,一把将他拽上来。”
从那以后,夫妻俩出去巡逻,就多了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万一出现意外,也好相互有个照应。这些年来,这根普普通通的背包绳,把夫妻俩的生命拴在了一起,而且把他们的命运也和开山岛紧紧拴在了一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30
朋友你好!2005年12月,因患淋巴细胞癌住院治疗的边防战士毕金铎,在生命垂危时还继续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强烈的入党愿望。他的事迹在《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军营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4月中旬,为了帮助毕。
第2个回答  2020-11-22
将生命融入礁盘
——追记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李永强(节选)
李永强,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生前曾3次荣立三等功。
1993年7月,军校毕业的李永强成为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的一名气象员。当年8月,李永强第一次上礁,正赶上气象观测站建设的关键时期。8月的南沙,骄阳似火,高盐、高湿的空气黏腻腻地糊在身上,鸡蛋打在水泥地上“嵫啦”一声就熟了。同在礁上的战友李文波清楚地记得:“李永强身上的皮肤被晒焦,像烙饼似的一层层往下掉。肩膀磨破了,让水泥一刺激,黄水直流。但他咬牙坚持,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完成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等10项设备的站点升级建设。
小到刷篮球架、搬运物资、站岗放哨,大到完成项目、研究课题,李永强处处身先士卒。2005年12月,新兵袁锋第一次上礁当晚就被狂风暴雨吓蒙了:台风正面袭击永暑礁,海浪能打到三层楼上。但极端天气的气象数据对于气象研究特别重要,袁锋出门就看见已经快40岁的李永强抢下年轻战士的安全带,自己顶雨爬到楼项的观测箱去采集数据。
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李永强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编写了南海海洋气象培训的第一本专业教材,他参与采集、汇编的所有数据库资料全部以全优成绩通过上级验收。2003 年以来,他们又先后建立了南沙第一套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第一个大气波导站等,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10多个第一,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50多万组,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赞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